台灣是一個海島型國家,面向全球海域範圍最大的太平洋,身處在政經情勢最為複雜的亞太地區,長久以來,台灣與中國之間經歷著微妙又動盪的發展歷程,尤以當代兩岸關係對台灣內部情勢與對外連結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可以說是國際關係研究裡極為特殊的經典課題。
面對中國,台灣無法單就國際政治經濟的思維處之,國內政治經濟的多元生態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自裡到外、由南至北,中國猶如幽魂般纏繞著台灣,這不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唯恐不亂,而是一個持續存在的事實。中國議題一直鑲嵌在台灣的政經發展當中,客觀存在的背後因素主要有「台灣國內對主權定義的共識缺乏」與「北京一中原則的底線不變」。
台灣被中國幽魂糾纏不清的現實
政黨的意識形態、商業的利益考量、選舉的議題操作、公民社會的反饋等等,複雜的因素交錯座落在國內對中國議題的光譜上,多元的兩岸論述跳脫了藍綠、統獨的鮮明標籤。因為資訊取得的便捷與多樣,讓國內討論兩岸關係發展更為活潑,對中國的觀點不再只是菁英的專利。
但是,模糊的兩岸論述也讓中國有見縫插針的機會,追根究底乃是國內對主權的定義沒有形成共識,從「一中同表」、「一中各表」到「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都彰顯出認知上的南轅北轍,尤以「我們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似乎沒有對外一致的說法,特別是面對中國時更難以啟齒。
除此之外,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一個中國原則」是北京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性問題,「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不只是單純的字面表述,其中,「台灣是屬於中國的一部份」是中方對台政策的指導方針。對北京而言,戰略上沒有商量及妥協的餘地;相對的,中國對台的戰術就具彈性,透過統戰的手法,無論是「一國兩制」、「九二共識」、「三中一青」及「一代一線」等,仍必須遵循「一中原則」的框架,同時朝兩岸統一的方向來實踐。
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實力崛起讓中國在兩岸議題更具聲量,且因應情勢變化的調整更有彈性,2014年太陽花運動所表現出的公平正義和反中意識,2014年九合一選舉及2016年總統暨立委選舉的政黨輪替,讓北京的對台工作有了重大盤整,戰術上從過去一昧對台商的「交流讓利2.0版」進化到「普惠融合3.0版」,對台統戰對象轉為關注台灣青年和各階層民眾,北京沒有因為台灣政經情勢改變而改變立場,而是戰略上更加堅定、更多戰術渠道且深入。
地方縣市將是兩岸發展的關鍵點
中國對台政策的重點對象將涉及台灣各階層,北京有此自信除了來自龐大的經濟規模之外,同時台灣處於經濟低迷、就業減少、低薪結構等困境,中國提供了台灣青年族群所需要的發展空間與機會,同時將會擴大台灣人才西流的趨勢,這符合對台「溫水煮蛙」及「窮台」的政治目標。對此,面對兩岸政治的矛盾、經濟的依賴,台灣如何在交流中維持政治平等、經濟自主,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過去三年來各地方政府或多或少涉及到中國、兩岸的議題,包括「藍八縣市中客觀光」、「台北上海雙城論壇」等,國內縣市與中國議題鏈結是兩岸關係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國地方縣市每四年必須進行改選,明(2018)年底將舉辦九合一的地方選舉,想必中國因素仍會是選舉議題的一部份,無論是爭取連任的地方縣市首長或欲投入競逐縣市長的參選人,都無法避免兩岸議題的影響;尤以青年就業、企業投資都攸關著地方經濟發展,是候選人政見被檢視的重中之重。
基於此,本專欄將以「從地方縣市看中國」作為主題,依序評論台灣各縣市首長對中國的說法與態度,以及各縣市中擬參選人的兩岸論述,除了盤點過去言談表述及實際作為,分析每個縣市都有其內在的政經生態邏輯,以及對照論述的價值轉變及社會觀感,「從地方縣市看中國」將會是提供讀者觀察中國議題與兩岸關係的嶄新視角。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