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作者在〈被討厭的勇氣:為何要推行圖書定價制度?〉中,提出圖書訂價制度應該被視為文化政策的一環。比起出版業衰退,文化保存可能更為重要。以下為「多元共創合理書市─圖書定價的開放論壇」新竹場次的討論紀錄。
承文化部委託,長期做圖書定價銷售制度對出版產業影響評估研究的邱炯友教授直言,他是支持實行的,以產業長期發展來看,可以改善連年處於虧損情況的出版產業;以文化政策的立場來說,重整產業秩序能改變價格競爭優勢的扭曲銷售模式。
圖書定價的配套措施是什麼?
而且與FBP制度同行的配套措施是重要的,邱炯友教授不斷的強調這一點。初始實行FBP制度,並同時推行圖書降稅、購書抵稅、發行圖書消費券等振興出版的外部配套措施,以及新書種類與版本、銷售保護期、限制折扣、例外條件等規範對象的內部配套措施,才有辦法幫助書市度過初行階段的陣痛期。
台灣在二十多年前,早就在談論FBP制度,但是當時的政治人物只看民意風向,而民眾也在觀望。這一延宕,出版產值止不住血的逐年流失,由財政部的財政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書籍出版營利事業的銷售額 由2012-2015年平均大約以每年 11%之衰退率下跌(邱炯友:2016.11)。
實施FBP制度的第一年出版業銷售產值一定下滑,也就是說衰退的幅度會更大,但第幾年開始能夠回升?經濟模式可以推算預估,雖然邱教授研究中指出,長期來看影響程度會減少,但,沒有人賠得起這段陣痛期帶來的虧損。
民眾的看法如何?
產學界的討論告一段落後,接著就是民眾們的聲音。參與討論的民眾約四十位,以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 Technology)的進行方式,讓民眾自由發言及公開討論。
大半民眾都同意自由競爭市場的必要,一半以上的民眾同意推行FBP制度。下午的討論時段裡,大家聚焦的主題大致有:實體書店存在的價值、獨立書店存在的價值、FBP制度實行是否能改善書市、FBP制度是幫助合理競爭,還是只保護了獨立書店這樣的文化財、紙本書的意義、閱讀的意義。
基本上來參加這場論壇的民眾,都認為實體書與實體書店有存在意義,當分屬的討論團體中問到了購書習慣與購書量,習慣上網或至大型連鎖書店購書屬多數,少數會固定支持獨立書店及二手書店購書,購書量一個月大多一至二本。即使在這樣的文化論壇參與者中,閱讀習慣與購書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的佔比依然偏低,就我的觀察,即使真的施行了FBP制度,有感的民眾大半同意支持書業回歸正常秩序,但既有的閱讀習慣影響不大。
獨立書店的困境與看法
與會中也有一些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參與討論,像是島呼冊店及有此藝說。小書店的困境不外乎進書價七折難與大通路競爭,三成的利潤加上購書人口減少,勢必得創造屬於這個時代需求的複合經營空間。而也因為規模偏小,讀者選擇偏好的書店類型也就更明確,有的讀者喜歡在小書店享受店主選書以及與店主分享生活的樂趣,有的讀者喜歡到種類齊全的大書店逛書櫃。
但整體書市的慘淡仍是無力回天。也就是說,即使大多數讀者理解或支持FBP制度,支持購買紙本書,卻無助於提升出版業產值,買書人口依然稀薄。這也是出版產業雖然支持,卻很難說yes的理由。
不過大多數讀者能同意的是,總是被當作古蹟/文化財保護的獨立書店們的存在,是體現文化風景的象徵,而支持獨立書店,也等於支持閱讀價值本身。文化的意義透過閱讀保存及彰顯,但要提升出版產值才能提升台灣競爭力。
曾是書店從業者的與會民眾談到書的加值服務是否能帶動整體產業,或幫助獨立書店的營運?蘇拾平董事長認為,將獨立書店視為台灣美好的文化風景,政府應大力推行適合獨立書店推廣的campaign,使之產生深遠的影響力,這也是文化政策需要做的事情,而促進產業發展,必須以其他方式來看待,出版產業的問題不是文化部能夠改變的。
實施的困難
現在討論的難題是,究竟要等縝密的調查與民意的共識凝聚後再做決策,還是施行後逐步調整影響層面與應對措施?單就FBP配套措施進行推演,還是與其他振興方案並行?政府的作為,還是被許多社會氛圍、政治情勢等方方面面所牽制。蘇拾平董事長認為,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出版業不會有人反對圖書定價販售帶來的意義,只是,誰要先做?
包括政府,大家都想安全下莊。
「但是政府要做的事,不就在於決行巨大而影響深遠的政策嗎?」如果都只是等待對的時機,這樣真的有助於改善虛弱不已的出版產業體質嗎?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
註一:邱炯友、陳俊偉,「緒論:圖書定價銷售制度釋義與台灣出版環境分析」,於圖書定價銷售制度對出版產業影響評估研究報告,文化部委託研究計劃,民國105 年。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