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上映的電影「金牌特務:機密對決(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承接第一集的明快節奏,隱身在倫敦西服店的特務組織金士曼,繼續透過主角們的超凡戰技與情報能力,顛覆犯罪組織的陰謀。
然而,這集引來許多影迷或影評的負面評價。最常見的批評就是這集的反派罌粟姊(Poppy Adams)不夠強大,不但毫無體術,計謀也沒有第一集反派范倫坦來的高明。即便是副手「Charlie」的機械義肢,也不如第一集「刀腳女」Gazelle來的煞氣外露。
但我認為導演和編劇也許是故意形塑較弱的反派,來強調劇中關於毒品合法化的政策辯論。以下開始涉及劇情,請還沒看過電影的讀者,務必小心。
電影反派的真正企圖是什麼?
首先,本集反派罌粟姊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就是回美國老家當一個正直的生意人!
罌粟姊的致富來源是壟斷各種毒品,但相對於成癮性高卻合法的糖、煙、酒等產品,毒品在美國不但被嚴格禁止,政府更對毒販宣戰,導致罌粟姊只能躲在南美洲深山,長期以漢堡店為基地,慰撫思鄉之情。
因此,罌粟姊在所有毒品中加了劇毒(暗諷毒品致死率其實不高),並以獨家解藥要脅美國總統,若不停止毒品戰爭,所有吸毒者不久將暴斃。罌粟姊更要求毒品合法化,甚至還不忘提醒總統要課稅!
我看到這裡差點沒把口中的爆米花噴出來。因為罌粟姊要求毒品合法化的做法,等於是請求政府斷送自己的權力與財富來源。
為何政府禁賣反而帶來黑幫崛起?
美國在1920年代曾經嚴格執行禁酒令,但因為人民對於酒類的需求沒有改變,導致私釀與私售「黑酒」的黑幫崛起。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疤面卡彭(Al Capone),他的黑幫富可敵國,卡彭甚至可以左右芝加哥市長的選舉。
毒梟的致富來源就是獨佔黑市,因為市場沒有其他競爭者,所以毒品供應商擁有訂價權。同時因為政府嚴格管制,所以銷售與通路的風險更高,能夠承擔風險的黑幫才能因此茁壯。而罌粟姊似乎不在意能否繼續暴利,只求回家鄉當個合法商人,相較菸商、酒商(仕特曼?)、糖商合法販售成癮性商品,罌粟姊的這點訴求頗令人同情。
其實從劇中罌粟姊對於美國食物的講究,以及批評糖對於人的健康更加有害,就可以看出編劇的刻意鑿痕。如果毒品像糖、煙、酒一樣由政府規範與檢驗,並在特地區域合法販售,還會產生像「黃金圈」這麼大的犯罪組織嗎?
你也有可能在現實生活支持反派
另一個令人震驚的地方,在於總是飾演美國好總統的Bruce Greenwood,這一集卻演出一個荒唐的總統,對於罌粟姊揚言毒死吸毒者的做法,拍手叫好。當幕僚警告許多人將無辜送死時,總統想到的卻只是自己終於贏得了毒品戰爭,畢竟沒有吸毒需求,就沒有毒品市場。
更諷刺的是總統下令將全美受害者關入個別牢籠,表面上要與罌粟姊談判取得解藥,實際上放任毒品吸食者在牢籠中自行暴斃。看到這一幕又再吐一次爆米花,罌粟姊有能力發射飛彈精準導向特務的住所,卻沒能力預估美國總統的反應?事前沒有做功課嗎?
這段劇情被隱喻為現任美國總統川普的狂人形象,但我認為透過美國總統無條件放棄治療吸毒者,電影想帶出的是毒品合法化的政策思辯。有趣的是劇中的美國總統最後被銬上手銬,但現實生活中卻有不少台灣人為屠殺吸毒者的領袖拍手叫好,例如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在知名BBS社群上始終人氣不墜,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是電影定義的正派嗎?
毒品合法化是否可行?
事實上,罌粟姊提出的毒品交易合法化,並由政府課稅的做法,在部分歐洲國家已行之有年。效果不但是地下的毒品交易幾乎消失、毒品價格不再讓人家傾家蕩產,而且許多毒癮者透過較低價的藥用毒品,最終戒毒。
根據荷蘭的經驗,因為由診所或勒戒所注射藥用毒品,減少了毒癮者共用針頭的機會,連帶減少愛滋病患的數量。而政府從毒品交易取得的稅收,也可用於教育青少年正確的用藥觀念與風險。相較美國政府開啟毒品戰爭,耗費鉅資轟炸大麻田,甚至不惜傷亡無辜,或許毒品合法化能讓毒販的獨佔利潤與通路優勢就此消失,反而更有可能真正解決毒品所衍生的問題。
酒鬼打毒蟲,誰比較高明
回到電影的結尾,主角所屬的金士曼組織在美國盟友仕特曼(Statesman)的資源協助下,最後得以重建。但別忘了,仕特曼的財富來源是釀酒與銷售,酒精也是具有成癮性,且致死率不低的飲品。
只因為政府讓酒類合法化,仕特曼就能賣酒致富成為國家英雄,也難怪罌粟姊處心積慮要讓毒品合法化。這部電影讓酒鬼打毒蟲,不只暗諷過往的特務電影,也是嘲弄政府曠日費時、效果不彰的毒品戰爭。
在現實生活中,毒品合法化就跟許多爭議性的政策一般,支持者被醜化成毒癮者,但合法化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戒毒與消滅毒品黑市。反對者總是結合殺戮、戰爭等極端論述,而最立體的形象就是幾近濫殺的菲律賓總統。金牌特務帶給我的啟示,就是世界沒有特務電影塑造的那麼簡單,總是有更複雜困難的問題,等待我們集思廣益,認真看待。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