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吳瑟致觀點】從地方縣市看中國:民主化學者到中霸天的林佳龍

台中市長林佳龍。圖片取自林佳龍臉書

台中市,台灣中部地區的第一大城市,地理位置連結我國南北的交通樞紐,2010年台中縣、市正式合併成為直轄市之一。近年來,台中市不但是六個直轄市中人口流進最多的地方,人口排名更位居全國第二,結合產業發展及都市計畫的投入,鏈結中部區域的縣市合作關係,台中未來的城市競爭力備受期待。

 

學者出身的林佳龍,於2014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擊敗已任十三年且尋求連任的前市長胡自強,成為合併後第一位民進黨籍的台中市市長。媒體以「十年磨一劍」來形容林佳龍深根經營台中的從政歷程,不只證明地方派系及政治版圖的突變,也對2016年總統、立委選舉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林佳龍的從政經歷相當豐富,曾任立法委員、國安會諮詢委員、總統府秘書長、行政院新聞局局長、民進黨秘書長等要職,累積府院黨及民意代表的完整經驗,再攻得市長一位,不但是民進黨的明日之星,更被推測可能會是2024年之後的國家領導人。

 

除此之外,他也是「台灣智庫」的董事長,該智庫自2001年開始運作至今,保持對公共政策的熱議,同時定期針對社會議題、民意調查等方面進行評析。「台灣智庫」不但是一個第三部門平台,更是綠營外圍組織中具規模且穩定運作的重要智庫之一,且也累積林佳龍幕僚團隊的基地所在,未來假若有機會更上一層樓,將會是扮演重要的角色與功能。

 

林佳龍在2014年打敗已任十三年的前市長胡自強,大幅改動地方政治版圖。圖片取自總統府。

 

從理論到實務 經驗累積領導特質

 

還未從政時的林佳龍,專注在政治學及民主化領域的研究,更曾前往中國大城市進行相關課題的調研;其中,他針對中國「村自治與基層選舉」的研究兼具學理和實務的深入了探析。

 

中國能否走向民主是各界爭辯的議題,然而如果只從西方的民主理論去觀察中國,更可能出現分析上的謬誤,這同時也彰顯出對中國基層民主實地考察的價值。雖然以中國封閉的政治體制而言,田野調查往往不必然呈現真實現象,但對議題的參與觀察必然會成為瞭解實際的重要途徑之一。

 

誠如前述所言,林佳龍對中國與兩岸關係並不陌生,長期經營國內外政學界關係,以他學者出身的經歷,理性看待兩岸問題是許多地方首長所缺乏的特質,也正因如此,當媒體關注他對中國的談話時,鮮少用聳動性的話語,反而是理性平實的提出觀點。

 

學者出身的林佳龍能理性看待兩岸問題。圖片取自Voice of America

 

去年(2016年)9月他接受媒體採訪針對中國抵制台灣旅遊的作法時,他認為政府在兩岸交流上應該站在協助的角色,而不是流於政治操作,而是應該取得平衡點;假若各層級政府放下自利的短線操作,兩岸才有雙向互利的發展,相較於部分藍營縣市,林市長的論點已展現其高度。

 

「知中」與「分散風險」的兩岸思維

 

有關兩岸交流的議題,今年(2017年)7月中旬,許多綠營地方首長紛紛提出自己的兩岸觀點,這當中林佳龍市長認為應該要「知中」,要發展對等互惠的兩岸關係,且表示不排斥前往中國交流。

 

他所謂的「知中」意指兩岸都不能一廂情願,台灣應該要了解中國發展的現況,中國也要體認台灣民主體制的特質。除此之外,即將在2018年舉辦的「世界花卉博覽會」,林市長針對市議員的質詢時,答覆願意前往中國並邀請參展,可見得他對兩岸交流是持開放、理性的態度。

 

林佳龍曾就國際現況提出看法,他認為國際局勢已有所改變,應該降低對中國製造過度依賴的比重,尤以在變動的亞太政經秩序中,中國的紅色供應鏈已相當完整,且不時挑戰現有的國際權力結構。台灣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增添了台灣自身經濟發展的脆弱性,基於此,台灣應該從國家利益的角度,降低中國經濟的威脅,同時突破區域經濟整合的封鎖,試圖探尋與其他國家建立各種產業合作的機會,分散過度集中的風險,也要拓展更為穩固的國際市場。

 

在林市長的論述邏輯中,中國及兩岸關係的發展,除了來自地方首長對兩岸交流的認知之外,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也要從國際的視野觀察台灣的處境,同時要保持對中國的理性暸解。回顧當前台灣的國際處境及作為,從拓展國際空間來立足亞洲並走入南向的同時,對於中國發展的了解不應偏廢,畢竟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持平而言,這應該是林佳龍市長對於「知中」的貼切詮釋吧!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