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開始流行「IP經濟學」,這裡的IP不是網路位址,而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意指原創內容的智慧產權,廣義而言,只要是原創內容,都可以稱為IP。
不是每個IP都能產生價值,能產生商業價值的IP,需要有故事內容、一定知名度、願意為內容付費的粉絲。
IP業務之所以能帶來獲益,是透過授權他人運用IP內容來收取版權費,甚至利潤分成。IP授權商得到實質收益,得以繼續生產內容,更能借力使力,藉由合作聯名商品,推廣品牌、提升能見度,而被授權商不用花時間經營IP品牌,只要運用IP內容得當,就能為產品加值、提高吸引力。
好的IP可以創造良性的商業循環,但在授權上需要有策略規劃,如果IP擁有者無法掌握好節奏,快速消耗IP的價值,則該IP的價值將會大幅減少,例如短期過度授權某IP,會引起消費市場的反感的情況。建立一個好的IP要花很長的時間,毀掉它卻很容易。如何一源多用且不流於俗濫,考驗著IP擁有者的智慧。
在兩岸的IP熱潮中,影視IP、動漫IP、遊戲IP、文學IP、網路圖文IP等,各種IP躍上舞台, 跟中國大陸相比,台灣人口紅利完全不能比,IP產業發展缺乏市場的持續回饋、利潤也少,很難維持IP品牌方的產能,也很難留住創作人才。
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文化部長為了IP產業, 從內容產製、人才培育、通路問題、角色經濟等四個面向,設定平台建置與各種補助政策,並設立影視投融資辦公室,希望除了政府補助,還能媒合讓公司、金融界,把資金投入內容產業。
然而,回顧政府推出的文創扶持政策,幾乎是換湯不換藥,只是把詞彙從「文創」換成「IP」。類似策略其實喊出非常久了,以結果而言只能說成效有限,多年來,只見民間企業為求生存想方設法突破困境,卻不見政府拿出有效的政策出來穩定文創的產業鏈。
平心而論,席捲全球的超級IP,都出自資本雄厚的強勢授權商,像漫威、迪士尼、三麗鷗等,台灣IP內容要靠單打獨鬥來與全球一較長短,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台灣IP若要脫穎而出,原生文化內容必不可少。
例如本土原創IP的代表「霹靂布袋戲」,一直嘗試開創新的商業模式,創造新IP的企圖十分明顯,2015年推出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去年更與日本知名編劇虛淵玄合作,加入動漫元素,開創新系列《東離劍遊記》,成功吸引日本動漫迷的注意。
今年公視與HBO合作的《通靈少女》,用宮廟題材來包裝愛情偶像劇,成功將本土題材推上國際舞台,收視成績有目共睹。在韓劇、美劇、陸劇夾殺之下,台劇亦能從本土題材中找出一條新的生路,放眼亞洲市場,把台灣在地的故事,說得讓外國人都能懂。
遊戲產業也逐漸跳脫大中國思維,除了長年的武俠、仙俠題材如《軒轅劍》、《仙劍奇俠傳》之外,開發團隊開始願意本土化,將台灣歷史、在地風俗加入遊戲內容之中。舉例來說,由台灣獨立遊戲開發團隊赤燭遊戲製作的《返校》,以台灣戒嚴時期為故事背景,原生內容吸引各國玩家,而即將推出的《打鬼》,選了台南杏林醫院、嘉義民雄鬼屋、台北瑞芳戲院等,以這三個台灣知名的鬼屋作為主要場景。
動畫產業方面,最新的例子是入圍金馬獎、年底即將上映的動畫長片《小貓巴克里》,導演邱立偉長期耕耘本土原生內容,故事呈現了台灣早期農村社會的質樸情感,上半年參加10多個國際影展,抱回6座獎項。
回歸到產業與政策,如何生產好的內容、找到適合的應用變現模式,是這波IP熱潮中最需要政府協助的地方。未來產業鏈若能越加穩定,甚至可以串聯各種媒體,如影視、動漫、綜藝,創造最大的市場價值。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