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報導】全國國土計畫即將上路,監督聯盟要求政策環評

來自台灣各地的公民團體於11月2日,在內政部營建署前成立「全國國土計畫監督聯盟」。圖片來源:作者自行拍攝

馬政府時代制定的全國國土計畫草案,內政部在今年11月召開四場公聽會後,將於2018年開始實施。然而,許多公民團體認為該草案太過草率,因此在昨日(11/2)在營建署大門前,宣布組成「監督全國國土計畫聯盟」(以下簡稱監督聯盟),要求全國國土計畫應先通過「政策環評」。

 

監督聯盟發言人陳椒華副教授認為,這套草案未針對農地、水庫集水區、海岸線等進行調查,也沒有檢討過去縣市政府管理這些環境資源的成效。例如桃園的國一甲快速道路不當開發、觀音區海岸的藻礁生態區未納入保護區等爭議都尚未解決,現在又要透過全國國土計畫繼續合法鬆綁,讓許多在地民眾與公民團體無法接受。

 

畫面前方身著藍衣的女士為監督聯盟發言人陳椒華副教授,現場喊出口號「國土計畫、政策環評」。圖片來源:作者自行拍攝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粘麗玉主任也表示,國土計畫法草案目前仍是放寬開發,草案中將集水區坡度30%以下的山坡地視為可開發;另外,廢水處理只要達到「排放水標準」就可排入水源區。這些做法不但使水庫或攔河堰的淤積更加嚴重,更可能產生水質變差、重度優養化等問題。

 

台灣生態學會的楊國禎理事長,更認為台灣「一雨成災、不雨成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來自於過度開發中海拔的山坡地。這項問題從李登輝任省主席時就已提出,但至今仍未解決,如今又要鬆綁開發,等同是替快重死的駱駝,增添更多的稻草。

 

除了山坡地與水源地,這份草案也重新定義農地劃設,預計捨棄農委會先前盤點優良農地的方式,改由地方政府依據特殊條件重新劃設。中科污染搜查線秘書長徐宛鈴,認為農地盤點連農委會都無法精確完成,平常只想變更農地為建地的縣市政府,會做的比農委會更好嗎?草案應該要求政府資訊公開與納入公民監督機制,不能任由政府黑箱決定。

 

中科污染搜查線秘書長徐宛鈴正在說明台灣農地盤點的問題。圖片來源:作者自行拍攝

 

在11月2日的全國國土計畫草案公聽會上,內政部次長林慈玲承諾會將公民團體的意見,納入規劃考量。只是過去各縣市政府土地開發的爭議都尚未解決,反迫遷議題也在持續發酵。

 

內政部次長林慈玲在公聽會上承諾納入公民團體意見。圖片來源:作者自行拍攝

 

內政部欲透過一套全國國土計畫來概括所有問題,立意雖好,但土地調查又交回有爭議的地方政府,難免遭到民眾質疑是否公允。監督聯盟在營建署前也宣示會參加所有的公聽會,並持續結合更多的公民團體,監督國土計畫法的施行。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