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評論】政治人物為什麼上台後都一樣的讓人失望?

圖片由六都春秋提供

本週因為炸彈氣旋的影響,美國東岸降下大雪,也因此幾個大都市的機場也被迫關閉數天。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台灣也不怎麼平靜。近期引起爭議的勞動基準法,在時代力量立委絕食抗議之後,仍被立院三讀通過。雖然我們不是勞工薪資議題的專家,但很顯然的,民進黨當局自上台後,在此議題上的表現引起許多非議,也讓許多選前支持該黨的勞工團體以及青年學子們感到深深的失望。想起當初上街抗議國民黨犧牲勞工,賣台的「太陽花學運」,許多年輕人不禁自問:為什麼掌權的人這麼一上台就換了腦袋了呢?

 

勞基法的修法引起許多爭議。圖片由六都春秋提供。

 

這個問題有數個不同的解釋。首先,許多心理學研究指出,當人們獲得權力的之後,腦中結構會產生改變,使其做出與以往不同的行為與判斷。所以,握有權力的人通常會比較沒有同理心,也比較難接受不同的看法(註一)。 由此可見,「權力使人腐敗」 以及 「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這種說法的確有科學上的證據支持。

 

另外一個常見的解釋是,當政治人物掌權之後,會得到與在野黨時不同的訊息,甚至是機密的資訊,促使其修改以往的政策選擇。川普在打選戰的時候就誓言選上必會用武力殲滅北韓,以及和中國開啟貿易戰爭。然而,川普上台已將近一年,並沒有兌現他選前的承諾,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身為總統的他,可能握有之前沒有的國安機密,了解草率行動可能對美國利益有負面的影響。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應用在民進黨的勞工政策上。雖然上台前該黨對於勞工團體比較友善,但在上台之後,民進黨可能了解到,更改勞動條件對台灣整體經濟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即便原定政策對於民眾的收入有正向的影響),促使他們改變施政的方向。

 

選前蔡英文所提出的勞工政策。圖片取自蔡英文粉專。

 

民進黨現時較為偏向資方的政策,自然會讓部分民眾認為,民進黨的這些作為和他們先前反對的國民黨比較起來,沒有顯著的不同。除了勞工政策之外,其實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以國際關係學者的角度來看,與先前的馬英九政府相比,也沒有明顯的不同--基本上都是維護目前的現況,避免兩岸的武力衝突。如此觀之,民進黨在今年選舉可能會遭受挫敗,而先前大敗的國民黨則可能有機會捲土重來。執政黨頻繁交換的觀點,最近在美國也出現。共和黨支持者因為對於川普的表現失望,而認為民主黨應該會在今年的期中選舉大勝。

 

美國政治著名研究學者,史丹佛大學教授Morris Fiorina近期就在華爾街日報中,對這個問題,提出他的觀察。他認為民主黨會大勝的期待不一定會成真,而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美國兩黨在意識形態上已經越走越遠,但大部分的美國選民,並未像兩黨一樣擁有如此極端的立場。大多數的選民在政策和意識型態上,還是比較中庸的。所以,在選舉中,當選民只有兩種(極端)的選擇,而沒有更多代表他們看法的政治人物,他們可能會棄票或不參與政治。

 

在這樣的狀況下,民主黨會大獲全勝的預期是言之過早:因為無法得知,中間選民是不是對兩黨都同樣不滿,所以選擇都不支持(註二)。 這種體制的結果,就是兩黨都可能發現自己在位的時間很短暫,一下就被對方所替代,畢竟他們所採取的的立場都太過偏激了,中間選民成為了決定選舉結果的重要因素。

 

蔡英文與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並無明顯差別,在勞工政策上兩黨的立場也愈趨相近。圖片取自總統府。

 

Fiorina在文中並沒有提到,但可能引起執政黨頻繁更迭的另一個可能情況,是當兩個主要黨的政策取向已無顯著的不同。台灣兩大黨的勞工政策,大致上就是這樣的情況。即使國民兩黨認為自己在經濟上的看法是不同的(主要的差異在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係),然而事實證明,兩黨明顯的都比較擁護資方。

 

除了勞工政策之外,其他政策,如兩岸關係以及外交政策,都是換湯不換藥。兩黨都放棄了黨中極端的聲音(支持統一與宣佈獨立),來向中間選民靠攏,已確保該黨能持續執政,贏得選戰。這樣的策略,可能會持續的讓死忠的支持者(深藍/深綠)感到的失望。而很快的,大多數選民也會發現兩黨實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除非有一個新的政黨可以打破僵局(但就現今的選制來說困難重重),或民進黨運用《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來泡沫化國民黨,否則國民兩黨的交替統治,或許是未來台灣政治的常態。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