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1日,新台灣國策智庫針對2020可能的總統候選人與民進黨政府目前的施政滿意度,公布了最新的民調。其中總統蔡英文滿意度和去年9月相比,下降3.9個百分點,來到30.7%;不滿意度上升2.4個百分點,來到51.1%。而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至今的滿意度是44.0%,不滿意度35.1%。
以政治學的角度來看,民調作為民意的展現,本身具備多變性,亦即是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因當時的社會氛圍,而呈現出不同的結果。然而,只從民調數字來看,固然可以得出人民對蔡英文總統的施政滿意度,從剛上任時的近70%,到目前不足當初一半,卻難以解釋為何在各項重大社會改革都有所進展時,會有如此現象。
平心而論,蔡英文政府無論是在經濟數據或台美關係上,成績都看得見,但民調呈現相反走向的態勢,或許要從蔡英文本人迥異於前幾任總統的領導風格切入,以獲得一些「蛛絲馬跡」。
自上任以來,蔡英文謹慎的個性,使得她在使用總統的權力上相對節制;此處的節制,是作為政治展演方面的節制。無論是年金改革也好、同性婚姻法案也好,其實都有蔡英文的意志在其中,但在當前憲政體制之下,她選擇由立法最終的主導機關立法院,擔任主要出面的角色。
這種選擇不能說錯,畢竟台灣的憲政體制與實際運作,一直出現總統制與雙首長制的衝突,蔡英文的作法,是摸索著一條在不更動憲法的敏感神經前提下,讓台灣政治運作更加順暢的路線。
然而民主政治一如其他政治,總是有著期盼強而有力之領導人的成分在,不管是內閣制的安倍晉三、或總統制的川普、或雙首長制的馬克宏,他們經常要展現強悍的意志,取得人民的信服與支持。
蔡英文選擇的路線,讓行政院長分攤了展演強悍意志的角色;擔任第一任院長的林全,屬於雅士風格、柔中帶剛,展演不能算強悍;第二任院長的賴清德,則無疑是很懂要如何扮演好這一塊,於是上任後先提出了五缺(缺地、缺水、缺電、缺才及缺工),接著立刻招開記者會說明解決五缺的辦法,日前的勞基法修正案,也是快刀斬亂麻。固然引起爭議,但在滿足社會期盼強而有力的領導這一塊,他是成功的。
以勞基法修正案為例,等到塵埃落定了,行政院長表達對團隊的感謝,但總統卻是因引起社會爭議而出面道歉,這一來一往之間,對修法不滿的聲浪,怎能不往總統身上集中?於是在執政成績尚稱正面的情況下,兩人的施政滿意度產生落差,幅度之大,讓政界與民間對2020年總統大選的民進黨人選,有了本不應該出現的想像空間。
要解決這個問題,說難也不算太難,就是讓總統多收回一些政治展演的戲份,自己演出;但務必要隨時在執政節奏與社會反應間舉得平衡,別太過積極衝過了頭。畢竟前一任總統演的太超過,沒注意到政績跟不上演技,反而是戲份越多、人民越生氣,搞到當年的地方選舉,同黨的候選人避之唯恐不及。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