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日漸提升,也開始重視生活環境品質。
早期,台灣空污的情況雖然嚴重,但少有這方面的報導,民眾甚至會將污染造成的灰濛天氣,當成雲霧。近幾年,情況卻有極大轉變。去年環團推動,在北中南接連舉辦三場反空污大遊行。年底的公投,反空污一方也獲得壓倒性勝利。這幾年來,台中的空污狀況到底如何呢?
空污的謠言與真相
以數據來看,空污改善的答案是否定的。台中市五個監測站-豐原、沙鹿、西屯、忠明及大里,從2014-2018年底,細懸浮微粒(PM 2.5)濃度都有顯著下降,冬季的數據尤其明顯。
中南部冬季時,東北季風盛行,帶來中國的霾害,又因地處背風側,地形阻擋,污染難被吹散。天時(季風)+地利(地形)+人和(汙染)的相互作用下,讓中南部冬季的天空總是灰濛濛,PM 2.5爆表。
2014年一月,大里站監測到的PM 2.5濃度甚至飆高到43。同年年底,大里監測站附近的PM 2.5月均值也曾一度攀升到41。到了2015年,情況也沒有好轉。同樣是一月,2015年監測到的月均值也有38,年底甚至再次上升到40。
從2016年開始,空污的情況開始得到大幅改善。2016與2017年整整兩年,大里監測站附近的PM 2.5濃度月均值,最高不超過30。去年全年,即使是在空污最為嚴重的冬季,大里站測得的月均值,甚至不曾超過23。
空污改善是誰的功勞?
對於蔡政府是空污減緩的主導力量的說法,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委員石毓菁感到不以為然。她認為,空污改善的力量來自於環團倡議與民間的壓力,並非蔡政府的主動作為。
「正因為環團這三年透過彼此合作倡議、舉辦活動及記者會,以及對地方及中央政府施壓,才會漸漸地有像是14+n的政策,或是中火降載及緊急防治措施。」,石毓菁這麼說。
14+n全名為「空氣污染防制策略」,是2016年行政院為了對抗空污而制定的環境政策。防制策略採獎勵與限制並行方式,規劃投入365億元,共14項防制措施。14項措施分為三大類:工業、環境及其他污染源改善,其中包括最為重要的電力及鍋爐設施管制。
立法院也在2017年年底,完成《空氣污染防制法》修正草案,並於去年六月三讀通過。但是,在修法過程中,政府卻僅在空污災情相對較輕的台北安排一場公聽會,經環團抗議後才增加中南部公聽會場次。
新修正的《空氣污染防制法》,其中部分條文也遭到環團質疑是是為財團修法,環保署說要改善空污,實際上卻是在打假球。
空污雖然改善,但卻絕不是終點。只要空污仍然存在,就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而環境的保護,不能只靠環團的努力,民眾也要意識到自己的權利,並積極捍衛。政府也不能盲目追求經濟成長,忽視環境的重要性。
環境破壞不可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希望隨著民間對健康的重視提升,政府能一改過去的消極,主動與民眾、環團一起,守護大家的健康與這方天地。
數據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