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分析】印、巴的邊境硝煙,會飄到五月嗎?

巴基斯坦與印度的衝突,從地緣政治觀點,指出印、巴衝突的爭議國土「查謨和克什米爾邦」,從巴基斯坦的立場,其實連動阿富汗,是整個中亞-伊斯蘭文化進入恆河流域的開口。控制「查謨和克什米爾邦」與一個穩定的阿富汗,印度有興趣並可以發展鐵路與公路,從中亞直達裏海乃至歐洲的貿易路線,同時,印度也想將勢力深入中亞以確保國家安全。

 

此外,中國在巴基斯坦有鐵路與港口(瓜達爾)的基礎建設投資,做為中國保護孟加拉灣、印度洋貿易路線的據點,預期北京也會施壓巴基斯坦,勿挑起爭端,但巴國高層做得到嗎?最後也會涉及此次衝突中,印、巴官方運用社群媒體的角色與意義。

 

圖為瓜達爾港。圖片來源:影片畫面

 

一、印、巴兩國的地緣政治與宗教文化傳統

 

自古印度西北方入侵的伊斯蘭文化,以及中世紀印度地圖延伸進入一部份中亞與伊朗的事實,讓我們理解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加上西北高原和中亞,是一個「大巴基斯坦」伊斯蘭國的概念(或稱東伊朗到西印度是興德地區,Al-Hind)。

 

這塊區域受波斯化的穆斯林影響較深,反而與恆河以南的半島印度連結比較弱。印度、巴基斯坦,在這樣的地理歷史文化下,都希望可以加強自己對彼此的控制和影響,以增進自己的國家安全。因此,兩國很難避免衝突。

 

二、邊境衝突與印、巴國內局勢

 

美國、中國、土耳其,都在第一時間呼籲雙方冷靜,巴國總理也釋出要護送印度飛機駕駛員,作為兩國和平談判的契機,但由於莫迪與巴基斯坦前總理的會談,並沒有好的結果—2014年巴基斯坦前總理沙理夫甚至還參加莫迪的就職典禮,但直至今日,克什米爾仍舊硝煙四起,這凸顯儘管印、巴高層或許有意和談,但巴基斯坦高層可能沒有能力完全掌控境內四大族所庇護的基地組織,以及他們的行動。目前的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可汗(Imran Khan)在2018年7月,獲得軍方支持而上台,他的前任形同被罷黜中,印巴和談也就名存實亡了。

 

圖為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可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但這並不奇怪:巴基斯坦有四大族裔,每個族裔都對他族懷抱敵意,且又依傳統劃定某些地區為勢力範圍,例如:旁遮普佔東北,信德佔東南,俾路支斯佔西南,而普什圖佔西北邊境省份。

 

沒有平衡這四大族裔與地區的權力與利益,這個國家的政治其實不能稱上穩定。巴基斯坦目前的經濟與四大族裔的支持、團結程度,沒有辦法支持全面開戰,各大國也不希望印、巴衝突,讓區域穩定毀於一旦,並又使基地組織在全世界流竄。這可以說明空戰爆發後,伊姆蘭•可汗與印度的攻防,主要在社群媒體上,企圖影響印度總理莫迪在五月的大選。

 

三、巴基斯坦境內的伊斯蘭激進組織與印度境內的伊斯蘭人口

 

目前盛行於巴基斯坦的伊斯蘭「基地」恐怖組織,最早可以溯源雷根時期的中情局,在阿富汗抵抗前蘇聯的入侵,援引阿拉伯半島的資金,美國中情局提供訓練與武器。而巴基斯坦就是掩護、支援阿富汗行動的「後方」,他們稱之為「聖域」。

 

圖為伊斯蘭「基地」恐怖組織標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場戰爭以伊斯蘭宗教與文化為號召,遍及以伊斯蘭為主流信仰的國度與地區,以抵抗無神教蘇聯的入侵阿富汗。青年賓拉登也在這場戰爭中,學習到組織戰爭的各項知識、技術與資源。換句話說,2月14日以自殺炸彈攻擊克什米爾印度後備軍人的巴基斯坦境內伊斯蘭恐怖組織,遠近淵源如此。

 

印度總理莫迪來自恆河流域的自治邦,信奉印度教,2014上台,任內有鎮壓印度境內穆斯林的記錄。諷刺的是,印度目前境內, 有一億五千四百萬的穆斯林,是世界第三大穆斯林人口區(僅次於印尼、巴基斯坦)。

 

印度五月有大選,莫迪不敢大意,在國族主義氛圍下,也不能表現得太軟弱,於是有2月26日的空襲,作為2月14日,巴國恐怖攻擊的回應。

 

這場空襲,印度宣稱摧毀了恐怖組織的訓練基地,但巴國政府馬上在社群軟體(臉書、twitter等公布照片,指出印度空襲的是一處森林,無人傷亡,隨後空戰中,有印度被擊落,飛行員被俘,印度第一時間否認,旋即也被巴國再次在社群媒體上打臉,甚至巴國的女記者薩迪亞·阿扎爾(Saadia Afzal),在印度戰機墜毀處,對著鏡頭說:「拿下印度」,該視頻隨即透過社群媒體,串流印、巴,引起兩國不同觀眾沸騰的情緒。

 

圖為巴國的女記者薩迪亞·阿扎爾(Saadia Afzal)報導新聞畫面。圖片來源:影片畫面

 

四、印、巴兩國在社群媒體的超限戰

 

巴國在這次衝突中,掌握了社群媒體的敘事,挑起印度的國族主義、宗教族群的敏感神經,並且影響莫迪的態度與五月的大選。

 

莫迪勢不能軟弱,但美、中、土耳其都已經表態希望兩國為了區域穩定,冷靜下來,不要玩火,而巴國總體第一時機釋出的善意:釋放印度飛行員戰俘,就讓印度更沒有強硬的空間,可謂機關算盡。

 

21世紀想像共同體的媒介,從印刷到網路,無遠弗屆,而在超限戰的概念下,巴國運用媒體風向的槓桿,企圖影響印度大選乃至大局—試想莫迪下台,換上一位親穆斯林立場的總理,或更強硬的反穆斯林總理,都對區域穩定投下隱憂。前者這並非不可能,印度曾經有三位穆斯林總統(象徵性質,實權由內閣制總理負責),作為不同宗教族群的平衡之術。

 

透過恐怖攻擊與媒體攻勢,影響政情,伊斯蘭基地組織的槓桿操作,有前例可循。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馬德里火車站,一系列炸彈爆炸,造成191人死亡,約1800人輕重傷。馬德里火車站攻擊的時機,刻意選在西班牙國會大選前三天,恐怖攻擊改變了選情,當時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總理亞茲納爾(Jose Maria Aznar)下台,贏得大選的社會黨,則宣布西班牙撤出伊拉克。

 

圖為西班牙馬德里火車站2004年3月11日爆炸前夕監視器畫面。圖片來源:影片畫面

 

依伊斯蘭基地組織的戰略和戰術傳統來看,印度總理莫迪的五月選情才是標的,也難怪莫迪3月1日發表聲明,表示要聚焦在國內選舉,兩國似乎冷靜下來。但若巴國無法有效節制基地組織,再次爆發衝突,莫迪不得不強硬回應,對選情產生槓桿效應,外交政策改變,整個區域的穩定,就更添變數了。

 

印、巴衝突,由來已久,兩國牽扯的歷史文化與地緣政治對抗,對臺灣這島國在海權時代才越來越凸顯的地緣政治重要性,有另類啟發。

 

參考書目:
一、羅柏‧卡普蘭:《地理的復仇》(臺北:麥田,2017)。
二、張錫模:《全球反恐戰爭》(新北市:廣場,2017)。
三、張錫模:《聖戰與文明》(新北市:廣場,2013)。
四、蘇尼爾‧阿姆瑞斯:《橫渡孟加拉灣》(臺北:臉譜,2017)。

 

=========================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