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決定像彼得回到羅馬一樣,回到美麗島與我的朋友一起承受這場災難。我問自己:你往何處去?我回答自己:回到美麗島。」--姚嘉文
反觀今日香港反送中的抗爭,充滿著讓人驚駭的鎮暴行動,台灣相對和平而緩慢的進行各種社會運動;然而,這段過程常讓人忘記了它曾經存在的事實,宛如我們今日所獲得的人權自由價值都是憑空出現,理所當然的。當年轟動全台灣的美麗島事件,還有誰能憶起幾位列席被告的黨外人士要求的是什麼?主張的是什麼?為的是什麼?面對台灣正在沉淪的當下,也許我們只能想像著過去的鬥志高昂,卻又感嘆甘於現狀的自己。
築夢路上滿布坑洞 意外交織出政治生涯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南下高雄宣講活動,正值41歲的姚嘉文手持火把,與總指揮施明德站在宣傳車上遊行;然而一切就在部分群眾與軍方發生推擠衝突後變調,原先的遊行爆發為「美麗島高雄事件」,多位黨外人士遭捕,包括姚嘉文在內都在事發三日後遭捕。
不過,當年身為律師的姚嘉文為何會與政治活動牽扯上關係?一切便得回到在省立彰化商業職業學校就讀時,因老師的提點和自己對於法律產生興趣的契機,開始將律師檢定考試及大學入學考試作為目標。漸漸接觸法律相關事務以後,更是將律師行業作為夢想;經過了五年檢定考試才取得高等考試律師應考資格,而後再經大學四年研讀,才真正成為一名律師。
在研究所繼續進修時,姚嘉文專注研究違章建築的社會問題,在美國柏克萊大學同樣也以「都市化之住宅問題」之研究為主。也因如此關注貧民生活違章建築問題的背景,姚嘉文被推薦到美國研習「貧民法律服務」(Legal Aid)。這段期間,姚嘉文收獲許多新知和概念,比如:「沒有法律,就沒有律師」這樣的主張,也因為如此,姚嘉文開始認知到,要在台灣提供免費法律服務是不夠的,而是要著手進行法律改革;然而台灣當時政治情況特殊,國會議員對台灣現狀不甚關心,應該先著手進行國會改革,也就是推動政治改革。
這樣的想法奠基出姚嘉文從「法律服務」到「法律改革」最後到參與「政治改革」運動的理念。但這樣的想法在當時備受質疑,尤其針對法律進入到政治運動的範疇,普遍台灣學者甚至到國際方面,都認為這樣的舉動超出一個身為律師的職責。將律師作為天命的姚嘉文始終不以為然,將台灣改變的命運承攬在自己肩上,不顧反對地在⟪台灣政論⟫發行時,開啟運作政治運動的不歸路。
台灣民主的盛世來臨 不畏艱鉅奮戰到底
姚嘉文在⟪台灣政論⟫雜誌社擔任法律顧問,期間發表一篇「高普考還要論省籍嗎?」文章,引來外界廣大回響,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甚至因此拍桌大罵,指稱這樣的文章是挑撥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感情,徹徹底底曲解姚嘉文探討本意,也因此姚嘉文在異議界中得以嶄露頭角,被政府當局列入「必抓名單」中。而後,姚嘉文便開始為黨外勢力助選,卻也因此遭當時任教的輔仁大學因國民黨當局施壓而停聘,姚嘉文備受打擊,更加強了參加民主運動的決心,積極參加⟪美麗島⟫雜誌社活動。
1977年引響台灣政治發展的關鍵轉折「中壢事件」發生,黨外勢力推派姚嘉文為刑事被告辯護,也因此舉被許多人鼓勵參選國民大會代表;在推動憲法改革的理念之下,姚嘉文決定參選國大代表,並出版⟪護法與變法⟫,談論憲法、戒嚴法、國會等議題,將台灣政治改革主張,與自己的核心價值「法律改革」連結貫徹。
然而1978年12月,因美國與台北「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蔣經國宣布選舉停止,所有競選準備被迫暫停,姚嘉文便改向走入群眾運動中、並積極進行串連組織、各地宣講等型態繼續倡議民主主張。在1979年1月21日,前高雄縣長余登發父子遭「台灣警備總司令部」下令逮捕,被起訴為「為匪宣傳、知匪不報」。當時具備軍事法庭辯護人資格的黨外人士只有姚嘉文一人,於是姚嘉文義無反顧地在軍事法庭中擔任余登發父子的辯護律師;巧的是,這段軍事審判的辯護經驗,竟然也意外成為自己陷入被審判的窘境中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
余登發父子最後雖判決有罪,但是國民黨的統治的正當性也因此次審判大受衝擊,尤其對於余氏父子採取的不法栽贓手段,更是讓台灣民主運動掀起了再一波的熱潮;當年年底,美麗島高雄事件也因由這股躍動的勢力而被引爆了。
決定將一生奉獻給美麗島 威權怒火燒不盡希望
⟪美麗島雜誌⟫首先於1979年秋創辦,是由姚嘉文妻子周清玉發想命名;⟪美麗島雜誌⟫內容議題廣泛,大約可分為三大類的討論對話:國家問題、政府問題、政策問題。「美麗島雜誌社」成立以後,黨外人士都認為發行雜誌只是手段之一,舉辦活動、創立地方服務處等行動都必須要持續進行,將推動民主的各種主張透過不斷的宣講以達到更廣泛更深入人心的宣揚。尤其在「中壢事件」以後,黨外運動開始自「人權運動」進入「民權運動」,從消極的「反對運動」到要求進入體制「參政運動」。
而「美麗島運動」更是把運動層級提高到台灣建立國家的理念,「主權運動」、「建國運動」的台灣獨立路線當時即躍升為黨外的大眾呼聲。國民黨蓄意製造的「高雄事件」就是「美麗島運動」過程中最受矚目的重大事件,卻也因此讓許多人誤解了「美麗島事件」的真實面目;所謂的「美麗島事件」指的是一系列從雜誌社創立到各種活動的舉辦,都可以稱作美麗島事件中的一環,而「高雄事件」也是同樣屬於美麗島事件中的一部分,專指在高雄爆發軍警衝突導致黨外人士遭捕的抗爭。
國民黨當局以襲擊軍警試圖指控姚嘉文等人顛覆政權,然而姚嘉文運用豐富的司法知識背景和經驗論證方法及相關的軍法辯護經歷,看透審判及偵訊的各種法律漏洞,比如證人偵詢的紀錄缺失、攻擊證物的假造。姚嘉文在過程中也發現國民黨當局在審判過程已經遇到了瓶頸,尤其是國際輿論加大介入份量,同聲指控國民黨不該以「叛亂罪」處置攻擊軍警的「妨害公務罪」,讓國民黨政府處境更顯窘迫,社會各方也投以高度關注見證了美麗島帶來的風暴。
如今對美麗島事件的混淆是由於當時政府採取「避談美麗島運動」的作為,而只聚焦在「高雄事件」的衝突,讓美麗島三大主張:解除戒嚴、國會改選、修改憲法被社會大眾忽略,不明白衝突究係因何為起?為何而起?其推動民主的意義又究竟是什麼……也造成今日我們容易忽視抗爭的目的與動機!美麗島運動對台灣人民的啟示,應該是:為了理念,為了正確的事情,必須要堅持到底,而不是不明究理的無謂反抗,致而讓所有的努力好似一頭熱的空想的徒勞。
未來不在遠方而在自己手上 歷史的犧牲不該被遺忘
最後遭判決12年刑期的姚嘉文,把這段時間當作靜心讀書累積經驗的契機,在實則七年多的牢獄時光,姚嘉文閱讀一千多本書籍,完成著名歷史小說⟪台灣七色記⟫,讓回憶、經驗與歷史融作台灣前行的養分和根基。1982年8月17日,美國總統雷根發表⟪八一七公報⟫,中國國民黨也隨之加強對台灣民主自由運動的壓制,獄中的姚嘉文等人乃決議藉題抗爭,在獄中開始了聯合絕食抗議。活動持續約十多天,當局束手無策,將姚嘉文轉送至新店軍人監獄,後續便不了了之。
1987年1月,姚嘉文因特赦減刑出獄,繼續投入民進黨所推動的民主運動。2002年由時任總統陳水扁提名出任考試院院長,此一期間裡,仍活躍於民主進步黨黨內事務,包含出任黨主席、確立民進黨「台灣獨立」路線,擔任立法委員、為妻子周清玉彰化縣長選舉助選等。2008年,姚嘉文卸任考試院院長,接任「台灣國家聯盟」召集人,持續關心台灣主權問題。
台灣的政治轉型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緩慢踏實的前行,此生數十年的時間,姚嘉文在不同的職位,不同的組織,不同的活動上,做著同一件事,那就是讓台灣建立一個正常的、民主的、自由的國家。一生有夢的姚嘉文,在追夢的過程中歷盡滄桑,卻在今日已經八十好幾的年華裡令其瀟灑地一笑置之,用「歡喜甘願」四個字也足夠道盡一切風霜了。把台灣未來視作命途的姚嘉文,只認為自己是在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從當時懷抱法律改革到政治改革,再到建國運動的各個階段、各種層級,亦皆是如此。
也許這些犧牲奉獻在外人眼中很可能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是愚蠢的自尋苦惱之舉,姚嘉文也依然堅持那條嚮往「美麗島」的歸途。儘管今日的民進黨已經徹底成為選舉機器,改革的力量被參選利益給取代,最初的目的與理念已然成為凋零的先驅,姚嘉文仍會堅守著自己用生命孕育出的這片沃土,期盼台灣終有一天能夠在回顧中猛然發現最美的足跡早已深刻印記著,我們就沿著這樣的路途繼續尋找屬於自己的「美麗島」,讓去時的我們帶著夢,歸程攜上滿載的回憶與吹動下一波浪潮的清風。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