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貢寮市區還有十多分車程的石壁坑山上至今仍有不少農家從事稻作。通往山區的山路過窄,不利割稻機上山,石壁坑的農友們沿用傳統的人工種稻。由於需要大量人力,仍保留「換工」傳統,十多位農友組成一個換工團,今天我們幫你割稻,明日你幫其他農家,大家相挺相扶持,在趕時趕陣的割稻期間,及時收割已經飽滿成熟的稻榖。台灣從七0年代進入機械化耕作後,很難再見到「換工」割稻,沒想到在偏遠的貢寮山區,因交通不便,意外的保留下來,也見證往昔台灣曾經走過的農村文化。
72歲的簡秋陽在貢寮石壁坑山上種植兩分多地的水稻,割稻日是他這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日子,清晨才剛破曉,田裡的稻穗佈滿著露珠,簡秋陽已經迫不及待的下田割稻!不過,他並不是一個人在諾大的田裡孤獨的割稻著!他的兩位弟弟和一位妹妹,還有其他10位也在附近種稻的農友們都會上山「換工」幫忙他。清晨不到六點,太陽還沒爬上簡秋陽屋後的山頂,農友們陸陸續續來到,有人彎腰割稻、有人傳遞一把又一把結滿稻穗的稻桿、有人負責脫榖,而在屋子前的阿嬤們也沒閒著,除了曬稻,還要張羅十多人吃的「割稻仔飯」。水田裡、曬穀場上還有簡秋陽的屋裡屋外,人聲鼎沸,讓平日安靜的山村熱鬧滾滾。
簡秋陽的割稻換工團總共有十位阿公、三位阿嬤和一位30多歲的農友,年齡加起來超過千歲!他們從清晨五點開始割稻,一直到烈日灼人的正中午才割完兩分多地。同樣面積的稻田在平地,水稻機不用一個鐘頭就可以完成,簡秋陽他們卻花了整整七倍的時間!清晨才剛下田,他們全身上下立刻濕透,烈日下還要忍受不斷彎腰帶來的全身酸痛,過程極為艱辛勞累。為何要種稻種得那麼辛苦呢?簡秋陽毫不遲疑地說:「你跟我買米,我就有動力做下去!」
=========================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