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隨筆】地圖的回憶

看到臺北國際書展連續第二年停辦(實體展部分,線上續辦)的新聞,讓我突然想起一件十幾年前在書展場外的遭遇。

 

那是我在法學院最後一年的事。當時,我還是個忙著準備碩士論文的學生,但看到書展開幕的新聞,仍然抽出時間過去逛了逛。我有一個興趣,那就是欣賞不同時代、不同版本的地圖(當然不是因為喜歡「地圖開疆」,只是覺得製作精良的地圖自有一種美)。那一天,我在書展現場看了好幾份地圖,其中最大的一份是個臺灣立體地形圖,作得相當有立體感,山巒起伏歷歷在目。雖然攜帶不便,我還是把它買下來,準備搭公車搬回家。

 

我拿著這樣一個大大的臺灣地圖,在書展場外的公車站等車時,有一個老人向我走來,用明顯不是本地的口音開口詢問:「XX路怎麼走?」

 

「抱歉,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儘管我住在這個城市,但也不是每一條路都會背在大腦裡。

 

老人點點頭,指著我手上的臺灣地圖說:「這個是在那邊(指書展)買的?」

 

「對」

 

老人接著問道:「那麼,他們有沒有出版全國或世界的地圖?」

 

「沒有喔」我回答。出版這份地圖的,是一間致力於臺灣本土地圖(尤其是山岳地形圖,登山時非常重要)以及自然生態圖冊的出版社,就我所知並沒有其他產品線。至於他所謂的「全國」是哪一國,我當然猜得到。

 

老人搖搖頭,微帶不屑地說道:「臺灣啊,視野這麼小!」

 

我看了他一眼。我當時一度想要開口說,依照他的標準,視野最大的,應該會是出版星座盤的人。不過,跟這種「世外高人」多加爭論是沒有意義的事,他們可以拿來爭論的時間幾乎等於無限,而且爭贏了也沒有獎品。於是,我只是不加應答、不加理睬。老人大概是察覺到我無意繼續開口,於是逕自走開。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要問我,我對本世紀第一個十年,臺灣社會文化氛圍最強烈的印象是什麼?我會說,那是一個有許多人打著「視野」或「國際觀」的名義,趾高氣昂瞧不起人的時代。

 

 

本文轉載自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