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外交部選擇在拜登就職美國新任總統之際,宣稱將制裁28名美方官員和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成員,包括前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前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與波頓(John Bolton)、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等,這些幾乎都是清一色友台官員。由於「中方決定對在涉華問題上嚴重侵犯中國主權、負有主要責任的28名人員實施制裁」,宣稱他們與家屬被禁止入境中國和香港、澳門,與其有關聯的企業、機構也被限制與中國打交道。
預防性外交?挑釁性外交?
中國政府選擇在美國新舊政府交接之際,祭出制裁前政府官員的做法,係屬明智之舉嗎?抑或是挑釁性作為?有些學者認為這是「預防性外交」、「先發制人」,但表明中國願意與美國合作,其實是表達政治善意。然大多數學者解讀及詮釋恐怕並非如此,而是一種「挑釁性外交」作為。這是中國政府對美國新政府較勁,下馬威及中國對美政策「主動設定議程」,這種威脅舉措不僅無法使美國政府屈服,只會激起美國兩黨同仇敵愾,反使拜登政府更持守反中路線。這種挑釁作為縮短了美中關係蜜月期,甚至沒有一開始已經短兵相接。
中國政府對卸任美國川普政府官員採取秋後算帳做法,不僅無法引起民主黨共鳴,反而讓民主黨站在共和黨立場上,讓兩黨聯手應對中國作為。從拜登政府角度檢視,這些川普政府官員不是其政治對手,而是美國政府官員。對前政府官員制裁,形同是對美國新政府之挑戰。中國政府試圖分化民主黨與共和黨,然從美國國家利益立場出發,民主黨政府並無「見獵心喜」或對川普政府官員落井下石之舉措。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即回應:「中國制裁前川普政府的舉動毫無成效、憤世嫉俗(unproductive and cynical)。」呼籲兩黨美國人都應譴責此舉政策作為。
中國政府此舉,不僅是恐嚇川普政府官員,也是想震嚇拜登政府現任官員,這將激起拜登政府反感及反擊,從而也會激化兩岸關係。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直言,中國政府利用各種手段打壓台灣及支持台灣的國際友人,對兩岸關係發展毫無幫助,徒增台灣人民及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的反感。未來持續深化台美友好關係,一向是美國跨黨派的共識,台灣政府未來也將持續與拜登政府密切合作,在既有深厚基礎上,深化台美全方位的夥伴關係。
制裁美國前政府官員被中國學者詮釋是「預防性外交」,為美中互動設定基調及底線
針對中國外交部制裁28名美國前政府官員,官媒與許多學者口徑一致地表示,這是中國為未來四年的中美關係「定下基調和規則的底線」。《人民日報》評論指出:這是告訴美國現任官員,其任期內作為,會影響卸任後「搞副業」、「出入旋轉門」,是一種更持久的懲罰和震懾。這種說法具有「殺雞儆猴」作用,形同對現任官員威脅及限制。
例如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沈丁立對「美國之音」直言,宣布對前川普政府28位官員的制裁,其實是要給拜登政府「下馬威」,給新政府官員嚴正的警告。「如果他們跟上一屆政府在新疆、在香港、在南海問題上、台灣問題上的行為一樣,那麼我們就像制裁上屆政府官員那樣,一樣地制裁這一屆。而且我們不可能再等四年,等到他們下台後,再來制裁。我們一定會在四年裡邊就會制裁。」針對制裁,沈丁立的說法比大部分中國學者在官媒上所發表的觀點,還要強硬及激進。
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則則對《環球時報》表示,這是在為美中關係主動定下基調,凸顯中國意圖是「美國在制定、實施對華政策時,必須尊重中方核心利益,遵守規則的底線」。
中國學界批判長久以來,美國已習慣制裁他國,而非被他國制裁。中國外交部主動宣布對美前政府官員制裁,此為中國外交策略成熟的體現,「未來中美關係將更加平等,這既意味著互惠,也意味著可以有對等制裁。」顯然這種解讀是中國學界認為美中已是平起平坐,因此要平等互惠、對等制裁。然從美國角度來說,中國政府越是如此壓制、挑釁,恐怕越會陷入「修習底德陷阱」及迷失,更會激起作為全球第一霸權國的美國反制及全面對抗。
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呂祥指出:多數美國企業、智庫無可避免須與中國建立關係,這次制裁將讓這些機構更不願意聘用遭制裁人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則對表示,中國政府針對此輪制裁,印證中國對美政策取向是「主動設定議程」。中國選擇前任官員卸任的時間點宣布制裁,顯示出中方希望穩定中美關係的克制與誠意:「中國並非沒有制裁工具,只是不希望在其任期間制裁,導致他們做出更為瘋狂的舉動,給中美關係帶來更嚴重的實質傷害。」
然而,中國學界所詮釋政策善意,對美國而言反恰是一種:「憤世嫉俗(unproductive and cynical)」行為,美國國安會發言人呼籲美國兩黨共同譴責此舉。
美國卸任官員、國會及學界反應幾乎是負面,中國政府做出制裁美國前官員可能「得不償失」
首先,就卸任官員來說,中國此舉無助於緩和美中關係,反而激怒美國新政府更會強化反中路線。曾任國防部中國事務主任Joseph Bosco指出,中國的做法確實會限制某些前官員的就業機會,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與中國打交道才能謀生。曾任柯林頓政府的特別國家安全顧問何漢理(Harry Harding)表示,中國仍深陷「不合作,就對抗」(cooperation or confrontation)、「對等性制裁」(reciprocal sanctioning) 的思維,這無助於美中緊張關係的和緩;甚至認為中國採取此種恐嚇方式,美中兩國的蜜月期還沒開始,就已告終。何漢理呼籲,美中兩國可以先從恢復高層對話、或者其他非官方的交流活動開始做起,互相釋出善意,例如互相重啟已被關閉的領事館。
其次,中國此舉激起美國國會議員反彈,不僅無法分化民主黨及共和黨,反而會迫使拜登對中路線更為強硬。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Tom Cotton直言,這些制裁是警告,試圖用摧毀個人的財政狀況來勒索拜登政府官員,讓美國官員有所顧忌,不敢反對中國共產黨。聯邦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里契指出:中國已經在測試拜登政府「繼續對中國採取更強硬、更具競爭力作法的決心」,「共和黨、民主黨必須一起向北京展現,我們捍衛美國利益不會退縮」。聯邦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共和黨議員麥考爾指出:中國制裁美國官員,說明「中共犯下違反人道和種族滅絕罪」;這些制裁「無恥且毫無根據,是企圖噤聲、恐嚇」揭露其惡行的官員。
最後,美國學界認為中國政府對川普政府官員實施制裁,其實是一種「越界」行為,且此種行為之政治效果極其有限。例如美國喬治敦大學外交學院的教授Evan Medeiros 指出:中國的制裁行動已經「越線」,看似懲罰川普團隊,實質警告新政府官員不要輕舉妄動,以免影響自己未來發展。同時試圖產生「寒蟬效應」,警告西方國家。 建議西方國家對此舉行聽證,祭出應對措施。美國賓州大學法律與政治學教授戴杰(Jacques deLesile)指出中國選在此時制裁美國前官員,其政治的用意即是報復川普政府官員在任期最後一刻支持台灣的作為,及對新上任的拜登政府發出訊號,表明對川普政府美台政策不滿。然對美國此種全球第一霸權國而言,中國的制裁形同對其權威之挑戰,不僅不會達到震撼政治效果,反而會強化其反中路線,從而激起其強化反擊力度。
中國期待回覆美中關係 反而適得其反
總體而論,大部分中國學者認為中國外交部此舉措,是給拜登政府「下馬威」、主動為未來中美關係定下基調,即「須尊重中方核心利益,遵守規則的底線」,為中國對美政策「主動設定議程」。換言之,下馬威、定基調和規則底線、主動設定議程、對等性制裁及預防性外交等,為中國學界和輿論圈對其外交部對美制裁的詮釋,凸顯中國政府應對拜登政府採「先發制人」之外交戰略。這些外表看似強硬手段和外交措辭口吻下,顯示中國從上自政府官員、學者、下自社會公眾,皆期待美中兩國重新回到合作關係。
然而,中國卻公開祭出制裁,不僅是針對拜登政府,也是警告與卸任官員打交道的企業、銀行、顧問公司、智庫和大學等;中國政府冀圖藉此對西方國家產生寒蟬嚇阻效果。但也有學著質疑,其實中國「並沒有能力也沒有這底氣」給美國下馬威,若拜登政府強硬反彈,中國也不敢制裁現任官員,這樣政策作為反而會凸顯「外強中乾」角色形象。中國這樣做的政治後果,不僅無法起到遏止作用,反而適得其反,激起拜登政府採取強硬反中路線。
=========================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