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評論】危機時刻

從我有記憶以來,讓臺灣社會人心惶惶的事件就不斷出現。蔣經國逝世到民主化初期,人心惶惶;九六飛彈危機,人心惶惶;SARS疫情,人心惶惶。我們一次又一次面對驚滔駭浪的狀況,在人心惶惶中成長,在人心惶惶中老去,但終究沒有倒下。

 

回想去年第一季,病毒開始在全球蔓延,臺灣社會也是人心惶惶,似乎都有「疫情很快就會進入社區廣泛傳播」的心理預期。大家紛紛搶購口罩,並把得來不易的口罩蒸了又蒸、反覆利用。結果,出乎意料的,臺灣的防線卻持續了一年多,遠超大多數國家。感染源不明的本土確診案例,到如今才大量連續出現。我們終於要面對這場防疫戰爭的本土防衛戰役,就如同其他國家一樣。

 

不過,我不認為這一年多的努力就是徒勞。在這段時間當中,防疫物資的產能已經大幅提升,醫事人員對於疾病累積了更多瞭解,相關藥物的研發也有了長足進展。可以說,比起那些在一年多前就遭遇本土疫病流行的國家,我們的處境已經好太多了。

 

就此而言,作為被保護了一年多的普通人,我還是很感謝防疫人員的努力。他們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早已失守的防線上,堅持了一年多。因為有他們,我們才得以爭取到這段寶貴時間,可以在準備更充分的情況下迎戰。雖然我不見得贊成他們的每一個決策,雖然我在個別議題上可能會有不同的利害權衡,但我還是認為,他們已經作了超乎預期的表現,而且,他們現在還在持續奮戰。

 

要說我怕不怕?怕,不過,怕也解決不了問題。因為職業的關係,我看過許多遭遇困境的人,這些人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遇到的困境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保持冷靜、不要在壓力下病急亂投醫的人,有好結果的機率會比較高。

 

在困境中,人會害怕、會焦慮,這在所難免。而且,越是遇到困境,越容易有人出來兜售形形色色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通常都比專業人士講的方案更美好。這一點,跟病患身邊容易有人冒出來推銷藥到病除的奇門偏方,是一樣的道理。

 

然而,正如同從常識就可以知道的:雖然醫生不能保證一定可以治好疾病,但照正規醫生的醫囑好好治療,整體效果通常還是會比聽信奇門偏方好得多。

 

我不是專家,沒有辦法在防疫上給什麼實質性的意見,只能基於危機處理的經驗給一點建議:事已至此,恐懼或焦慮都無濟於事,就保持冷靜,聽從專家指揮吧。重點是,不要聽信一些貌似可以迅速有效解決問題的奇門偏方,更不要攻擊那些正在為我們作事的人,此舉除了開啟社會的互害模式之外,毫無意義。1940年,德軍繞過英法聯軍防線,英國遠征軍敗退,英國被迫面對本土防衛戰役,在舉國通力合作之下,英國挺住了德軍的攻勢。然而,倘若英國人在遭遇危局的時候,就先攻擊軍方「怎麼可以讓德軍找到破口」、甚或要把前線指揮官拖出來槍斃,那麼,歷史大概已經通往不同的方向。

 

事實上,類似的事情也確實有人作過。1629年,後金軍隊從薊州穿越明軍防線,撲向北京城。明薊遼督師袁崇煥聞報,緊急回師保衛首都,擊退後金軍。隨後,崇禎皇帝把袁崇煥凌遲處死,「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當然可以說,袁崇煥有他的問題,而且崇禎也不只是因為敵軍兵臨城下而殺他(原因一言難盡,暫下不表)。不過,刻薄對待保護自己的人,這是要付出代價的。崇禎此舉,加深了君臣彼此猜忌的互害循環。到最後,崇禎皇帝有什麼下場,大家都知道了。

 

危局當前,勝敗未定,我們究竟會像英國,抑或明國,就看我們的表現。無論如何,我謝謝所有在這個時刻努力投入防疫工作的人。

 

本文轉載自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