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危機時刻的決策

 
英國能夠撐過二戰前期的不利情勢,有很多重要原因,像是動員全民撤出被困敦克爾克的官兵、打殘投降德國的法國艦隊、以及在不列顛空戰時調度得當,這些都至關重要。另外,還有兩個措施值得一提。
 
第一,是爭取美援。1940年5月開始,英國就向當時尚未參戰的美國積極交涉,希望能夠取得美國軍艦,即使舊船也可以。若在平時,幾艘舊船對皇家海軍無足輕重,但在納粹兵臨海峽的時候,卻足以攸關生死。
 
有些人或許以為,取得外援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只要展露自己的慘狀,別人就會同情施捨。事實上,沒有人有義務一定要主動幫誰,即使關係密切的英美兩國亦不例外。外援之所以會到來,是無數人奔走遊說、斡旋協商的結果(邱吉爾在回憶錄中用了一整個章節來談這段交涉)。到了同年9月,兩國終於達成協議,英國取得50艘美國中古驅逐艦,美國則在西印度群島等英國領地獲得99年的海空基地租借權。
 
這樣的協議,很容易給人「英國割地辱國」的聯想,但事情不能這麼看。英國當時就是需要武器來撐過這段艱困時期,若用平時的標準來衡量這五十艘中古軍艦的價值,就會失去重點。況且,假如連本土防衛都吃緊,又怎麼能再分散兵力到海外領地?反而不如先開放美軍進駐這些地方。這樣一來,即使本土不守,這些海外領地也不至於全部落入德國手裡。
 
更關鍵的是,此舉讓美國與英國的戰略綑綁更加緊密,把美國往對德開戰的方向更推了一步。表面上,英國只是換到五十艘中古驅逐艦,但實際上,卻是換到了好幾層的戰略布局,其價值無法以金錢衡量,更遠遠超越物資本身的價值。
 
至於第二個重要措施,則是大力推動國產武器,包括一度不被看好的蚊式戰機(Mosquito)。這款戰機原本因為木製機身結構而飽受質疑,隨後才因為戰時的迫切需求而迅速投入生產。最後,蚊式戰機所創造的戰果,十分輝煌,被稱為「木頭奇蹟」(wooden wonder)。
 
當然,蚊式戰機不是沒有缺點,任何設計都有缺點。木製結構有輕巧優勢,相對就有低強度以及易腐朽的問題(後來國府軍帶到臺灣的蚊式就深受濕熱天候摧殘)。但無論如何,英國當時就是需要一款實用、節省金屬資源、可以跟重型機種搭配的輕戰機。蚊式既然符合以上需求,那就是當時的好戰機。
 
然而,這種在危機時刻作出的決策,涉及的利益與風險往往並不顯而易見,也很難用有形的量化標準來說明。而且,這些因素高度依附於特定時空情境,只有通盤檢討前後的時空脈絡才能看出利弊得失。因此,如果有人對主事者提出質疑、甚至指控,主事者並不容易為自己辯護。反之,用去脈絡化的抽象方式提出大而化之的攻擊,卻要簡單很多。本質上,這就是易於質疑、難於辯護的事。
 
所以說,危機時刻的決策往往具有高度的爭議性。即使最後成效良好,決策者也很容易落入「將軍百戰身名裂」的下場;假如賭輸了,更不待言。邱吉爾的幸運之處在於:他生在英國。依照他在戰後的回憶,他在戰時的要求總是能夠獲得民意代表的普遍支持,即使有人真的挑戰他的決策,國會也會用壓倒性的表決多數把他們擋下去(When on occasions they challenged us, the Houses voted them down by overwhelming majorities, P357)。對此,邱吉爾深感自豪,認為這展現了英國議會民主經受試煉的能力。
 
當然,如果是民主制度的敵人,對於這個現象就很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解讀。他們大概會說,這證明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以及「西方多元社會的欺騙性」,諸如此類。
 
不過,如果一個社會連攸關生死存亡的大事,都無法取得足夠強大的基本共識,我懷疑這樣的社會在危機時刻會有多大的生存機率。比如說,在另外一個平行時空裡,英國在二戰的狀況可能會是這樣的:
「歐陸戰敗都是軍方害的,軍方高層應該抓去槍斃。」
「美國送五十艘驅逐艦就能解決問題嗎?」
「美國要給我們軍艦,但開放西印度群島免談。」
「美國竟然把不要的軍艦送給我們!」
「政府核准使用木頭製造的戰機,不顧程序正義,不顧民眾疑慮,完全黑箱。」
「軍方採購木頭戰機一定是圖利飛機廠商。我在此告發軍方高層違反貪污治罪條例。」
「政府不應囿於意識型態拒絕採購德國戰機。」

圖為邱吉爾二戰回憶錄“The Second World War: Their Finest Hour”

參考資料:Winston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ir Finest Hour”,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1949.
 
 
 

本文轉載自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