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近日軍政副部長一職由空軍退役中將柏鴻輝接任,讓原本猜測將由文職學者或現役將領出任此職的外界感到訝異,與之同時,中時軍事記者呂昭隆在報導中採訪一位退役上將詢問對於此次人事任命的看法,該名退役將領感嘆:「軍政副部長應該找文職,而非退役將領,蔡英文總統錯失培養擔任文人部長的好機會。」
該名退役將領強調:「國防二法精神是文人領軍,蔡總統就任第6年,對軍事事務相當熟悉,這次是極佳機會讓文人擔任軍政副部長,培養儲備人才,可惜錯失了。」
主政者在「文人領軍」的道路上走兩步退一步
該退役將領的看法或許見仁見智,但是的確指出主政者在「文人領軍」的道路上走兩步退一步的態度。誠然,如另一位軍事記者吳明杰在評論文章所言:「蔡政府任用的首位文人軍政副部長,除須深受蔡總統信賴外,也要擁有對美軍事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溝通經驗和能力,更重要的則是能同時了解部外政治環境和部內軍中文化、並能獲得軍方內部支持的人選,而要符合這些條件,其實人選屈指可數。」
這種情況之下,要找到適任人選並非易事,甚至必須找退役軍職者,或有不得已的苦衷,可是造成這樣的情況,主政者跟國安團隊也難辭其咎,尤其是主政者的態度更是關鍵。
主政者面對「文人領軍」的消極態度
事實上,主政者面對「文人領軍」的大方向一直消極以對,在就任6年以來,始終未能對於「文人領軍」的理念跟大方向作出說明,也沒有明確的表態。
反之,對於軍隊舊有勢力多所籠絡討好,更不敢觸動軍隊舊有勢力的黨國意識形態象徵,如陸官校歌歌詞「黨旗飛舞」爭議、主政者起用的前後三任國防部長對於移除軍隊威權象徵的外界呼聲充耳不聞……種種情況,主政者始終不置一詞,無怪乎《上報》社評〈蔡英文不能只挑軟柿子吃〉批評主政者:「鄉愿怕事,無可無不可,這是在轉型正義的路途上挑軟柿子吃。」雖然刺耳,但是正是主政者的態度跟作風招致這樣的批評,實在怨不得人。
檢視主政者對於「文人領軍」的態度
如果要看主政者對於「文人領軍」的態度,應該從下列這幾個情況進行檢視,以作為參照:
・主政者前後任用的三名軍職出身的國防部長是否有為文職人員在國防事務的角色上開拓更多空間?
・國防部軍政、軍備副部長為何未能建立由文職出任的慣例?
・國防部的文官,特別是高階文官的的進用比例,為何相較歐美日國防部門仍然偏低?
・主政者是否有認真思考提升並引進更多文職人士成為「文人領軍」的儲備人才?
・主政者是否認真思考爭取民意及軍方的支持,實現「文人領軍」的構想?
針對上述的情況,筆者將分別詳述說明。
主政者前後任用的軍職國防部長是否為文職人員開拓更多空間?
主政者自2016年上任以來,所任用的三位前後任軍職出身的國防部長,如許多論者所指摘的那樣,仍然不脫黃埔的窠臼,要不執著於「艾森豪夾克」而漠視基層的裝具需求、或是將軍隊變成如退役將領批評任人唯親的「嚴家軍」,更有甚者將治軍重心放在「頭皮、草皮、皮鞋」的情況。
而這幾位軍職出身的國防部長顯然都不認為未來的國防事務有文官置喙的餘地,在如何擴大文官參與國防事務、引進外部建言的討論上從未表達明確肯定的態度,顯然在這些主事者的認知當中,國防事務的決策權跟參與,仍然是只有軍職出身者,特別是自己圈子內的人才有資格與之共事。
國防部軍政、軍備副部長為何未能建立由文職出任的慣例?
今日的國防部高階決策職位長期以來一直為軍系所壟斷,甚至過往在「國防二法」明定軍政副部長為文職的規定,在2016年因為李喜明上將升任軍政副部長的緣故,特意修訂軍政副部長編階,將軍政副部長一職從文職改為軍文職通用;造成前國防部官員姚中原批評的「國防部長、兩位副部長、兩位常務次長,甚至是戰略規劃司司長,完全是軍人背景出身或由現役職業軍人擔任」的不正常現象,雖然今日軍政副部長是由已退役的空軍中將柏鴻輝擔任,但是仍然未能解決此一不正常現象。
再者,軍備副部長一職始終由軍職出身者擔任,對此,論者如軍事記者呂昭隆認為軍備副部長一職應該「延聘具有科技背景的文官來接任」,是有助於打破過往的窠臼,讓台灣的國防產業再創新局,今日主政者跟執政當局應該仔細思考前述有識者的建言。
國防部的文官進用比例為何偏低?
台灣國防部的文職人員比例,雖然「國防二法」已經明定百分之三十比率的進用要求,並且已經達到標準。但是正如學者張淑中在2012年所指出的「仍較鄰近的韓國與日本低很多,甚至不及日、韓文職人員比例的一半。」這個情況在9年之後的今日是否有所改善仍難樂觀。
試看國防部多年未舉辦國防特考、以及部內文官勢力始終未能成氣候等情況,就可知一二;當國防部仍然是想以「聘雇人員」的方式招募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民間專才時,並不意外台灣國防部的文職人員比例始終停滯不前,要不然就是以「軍轉文」管道的解決方式倘搪塞外界對於國防部擴大任用文官的要求。
這些,主政者跟國安團隊不是不知道,但是為何坐視情況持續下去?
主政者是否有認真栽培文職人士成為「文人領軍」的儲備人才?
主政者在培養文職人士成為「文人領軍」的儲備人才上,固然是成立國防安全研究院等相關智庫,但是有論者認為這些智庫跟研究者在國防事務上仍然被把持軍務的軍隊舊有勢力視為「客卿」,難有實際參與國防事務管理的機會。
而在高階政務官方面,仍然不脫李文忠(現任退輔會副主任委員)、陳文政(現任國安會副秘書長)、林成蔚(現任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或王定宇(現任立法委員)等人,這幾位政學界人士雖然參與國防事務的時間不短,可是尚未見到其他政學界新人出現在口袋名單上,顯見執政黨在國防事務的高階政務官人選上的青黃不接跟培養未來「文人領軍」高階政務官人選的不足。
主政者是否認真思考爭取民意及軍方的支持,實現「文人領軍」的構想?
主政者在去年連任之初,其實有較好的機會爭取民意及軍方的支持,推動從擴大國防部專業文官的進用比例、軍政副部長文職常態化到增加外部人才出任國防部高階文官等一系列措施為真正的「文人領軍」作好準備,但是主政者的因循態度讓這個機會平白失去。
此外,如同前述所言,主政者始終未能對於「文人領軍」的目標向社會作出說明,也沒有明確的表態,任由軍隊舊有勢力以政治效忠交換維持舊觀,在主政者無此意願的情況之下,「文人領軍」自然是遙遙無期。
還有可能出現文人國防部長嗎?
或許有人會舉前總統陳水扁時期最後一任國防部長蔡明憲為例,認為在往後三年內仍然有文人國防部長出現的機會,不過在欠缺相關配套如國防部專業文官未能成氣候,以及政治上未能在軍中開拓出接受「文人領軍」固定化的環境之下,非常有可能只是在主政者任期將到尾聲時,以看守部長的角色出現,難以在國防事務上推行深層的變革。
而主政者在國防部人事任命的諸多偏重軍系的作法,如軍政副部長改為軍文職通用,實際上是讓軍系以現役或退役軍職者重新把持此一職位,使得往後無論政黨輪替與否,都可能成為軍隊舊有勢力要求往後主政者依循的「前例」,讓「文人領軍」的方向受挫甚至開倒車。
結語
誠如學者廖宏祥在〈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四)〉所言:「民主國家不應任由軍人決定一切國防事務。」今日由軍隊舊有勢力把持國防事務造成的沉疴難起,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使有美日的援助跟主政者無保留的信任、支持的內外有利條件,都無法讓軍隊跟國防事務突破既有的桎梏跟窠臼,也突顯出必須面對如何推動「文人領軍」跟國防深層改革的癥結,才能讓台灣的國防真正脫胎換骨,這是台灣社會,特別是主政者不能繼續迴避的歷史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