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5月15日,台灣因應Covid-19疫情升溫而實施第三級警戒,隨後於5月19日擴充至全國。關閉一切休閒娛樂場所,執行實聯制登記,餐點只提供外帶,並呼籲人民避免不必要的移動、活動或集會,直至同年7月27日調降成二級防疫警戒。在這一段期間,筆者在家「半封城」了兩個月,包含上班與運動,僅因維生需求而罪惡地外出快速購買食材。因此,在家裡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明顯比以前增加許多,亦更依賴電子產品的陪伴,狂看影集、網路購物與漫無目的地滑啊滑。試想:自己或家人是否在這些日子裡愈加難以抗拒手機無時無刻的誘惑?在餐桌上與家人一同吃飯時,是不是有人仍像個熱戀的情侶一般,與手機黏踢踢得繼續約會?或人明明都在家,錢包卻愈來愈單薄?花在虛擬世界的每一天都如此快速地流逝。
近日網紅小玉使用Deepfake換臉技術將網紅、藝人和政治人物的臉移植到AV女優身上,再將其製作成色情片在「台灣網紅挖面」推特粉絲團中盈利販售一案,不禁讓筆者回想起在三級警戒時所觀看、以社群媒體平台為題的《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紀錄片。本片訪問數個曾在當紅的臉書、Instagram、推特和google等社群媒體公司工作的職員和相關學者專家,揭露社群媒體的「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也就是透過「免費」的商業模式,以被稱為「使用者」的我們為開發的資源。目的是要促使人們不但予以使用這些社群媒體,還要捨不得放下地一直握在手中,甚至將其閱覽的頁面分享給親朋好友,以透過廣告賺錢。
現今的社群媒體不是為了要打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而存在,亦非單純地免費讓人按讚、分享和看朋友的動態以維繫情感,而是利用人性與心理學來獲利:基於人類與他人互動、渴望被他人認同與有歸屬感的需求,來吸取我們的專注力,並透過監控系統與演算法的設計蒐集每一個人的大數據,了解使用者的喜好,持續地餵養其喜愛的食物,不知不覺的讓人對滑手機上癮,間接地促使其一直觀看廣告,甚至認為社群媒體好貼心、好了解我,都知道我喜歡什麼而推薦相關人事物。殊不知無聲無息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就算與他人聚餐或出遊,滑手機幾乎都佔據當日行程的一大半。當臉書及其相關服務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於2021年10月4日全球大當機時,你/妳是痛苦哀號的其中之一嗎?
人們不僅忽略與人真實的交流,心理上更焦慮、憂鬱與脆弱,尤其當人感到負面情緒時,更傾向速食地拿起無時無刻都隨身攜帶的「數位奶嘴」予以安撫,變得更草莓。自我價值的建立亦受其綁架,渴求網路世界中跨地域人們的按讚與關注,特別是對於身體外觀的不安,也極易影響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持,甚至加深孤寂感。
Google前任設計倫理師Tristan Harris可怕地指出以全世界20億人為觸及對象的科技與社群媒體僅由大多為20-35歲在加州的人所設計,以營利為目標,對青少年與兒童無任何保障措施。美國自2009年智慧型手機的社群媒體問世以後,包含數位原住民的青少年與兒童之自殺率在八年間的成長率相比問世前快速且大幅地攀升。
除了新型態的學校霸凌、更易分心學業外的人事物、接觸毒品、香菸、色情與酒精,以及成為犯罪集團的受騙對象之外,筆者曾在人權營隊的活動中,知曉高中生學員對於網路資訊爆炸的焦慮與疑惑:「到底什麼才是真的?」從他無奈的口吻,深感不捨。此外,充斥筆者生活的曬娃(sharenting)現象,對於幼童的發展是否符合《兒童權利公約》的兒童最佳利益原則呢?放閃父母們使用社群媒體分享幼童的一舉一動,究竟隱含何種人類文化與行為的改變?
同溫層的形成鞏固如山,造成兩極化和錯誤訊息的快速傳遞,兩方變得更無法溝通,難以建立共識和解決問題,更跨越國土的界線,嚴重侵蝕民主的體制,甚至成為人類的生存威脅,操弄他國選舉、引發內戰或戰爭皆有可能。社會愈來愈崇尚快速,變得混亂、分裂與民粹,仇恨性言論與科技犯罪氾濫,人們變得愈不專心或沉溺於非真實的事物。然而,不使用也不行,一樣遭受社群媒體劇烈的影響,不僅違背現今社會的運作,好似沒有社群媒體的帳號就不能工作、與人交往和接受或傳遞資訊,變得「異類」,成為被邊緣化的社會群體,易受其廣大的負面效果。
試想這一段防疫期間:台灣至今與Covid-19相關的假消息有多少?是否曾收到來自親朋好友的臉書或Line的錯誤資訊?對台灣的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價值有何影響?若全世界大多數人的資訊來源僅都是社群媒體,我們的生活會是如何?身為非數位原住民的筆者,18歲時才擁有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至今已深感數位人類的難處。對於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以及未來的後代,社群媒體與數位科技究竟會如何塑造他們的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的各個面貌?我們的社會是否能促進其準備好面對回不去的網路世代?人類在其問世以後,是否以自身的快樂作為代價?
筆者相信,這些科技公司與社群媒體的工作人員在一開始設計產品時沒有惡意,不是為了上述種種的負面影響而努力研發,的確是想要讓人們在生活上更加便利,可以突破地理的限制獲取廣大的資訊與知識,更可與在世界各處的人們產生連繫。
然而,Tristan Harris也表示當初他在內部欲討論Gmail的上癮問題時,結果卻是無疾而終,大家只是在討論Gmail的收件夾要長什麼樣子而已。顯見今日的社群媒體不但缺乏第三者監督與指引,相關法律規範遠遠落後於科技的發展,其產業領導者也對社群媒體產生的負面結果悶不吭聲或迂迴應付,甚至成為數位犯罪的「協力者」。國家政府與國際必須要正視數位科技與人權的關係,做出行動與改變,督促執行企業責任,而非依靠企業自律的口號,台灣的法律與教育亦應到位。
社群媒體是人的產物,因而唯有人能予以改變,身為你我的人類即有改革的義務。從現在開始,除了觀看此紀錄片和站出來發聲、和親朋好友分享社群媒體「免費」的秘密,並基此集體意識向科技霸權施壓之外,我們可以從自身的行為一步步地做出細微的改變,從「去社群媒體毒素」的七天之旅出發,拿回自主權:
- 睡前三十分鐘或早起後三十分鐘不碰手機。
- 關閉不必要的通知。
- 關閉自動播放,且從不觀看要引誘人們掉進陷阱的推薦影片。
- 在平台上分享任何資訊以前,先停下來,確認來源,不要只看標題。全文閱讀後,多搜索其他的相關內容,確保自己有來自不同觀點的大量資訊。
安逸固然簡單,改變不容易,但由影子政府似的社群媒體壟斷思想的世界是人類的想望嗎?讓我們一起邀約親朋好友來像紀錄片中的家人一樣打賭「一個小時沒有手機地在餐桌上共餐」吧!筆者由衷希望我們在去毒素的過程中不會像片中的女孩一樣打破保鮮盒,拯救被拘禁的手機!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