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年輕人歷史知識不好」?

台灣歷史教科書。圖/網路

有一種常見的抱怨,是指責現在的年輕人「歷史知識不好」、「缺乏文化基礎」,諸如此類。

 

我的觀點恰恰相反。我認為,現在三十歲以下的這一代人,很可能是臺灣有史以來,普及歷史知識最豐富的一個世代。這裡所謂「普及歷史知識」並不是專業化的史學研究(這在任何時代都限於極少數人),而是面向大眾、普及化、通俗化的歷史知識。

 

三十歲以下這個世代開始接受教育時,民主化已經有了相當的進展,言論百花齊放,而且網際網路高度普及。資訊的數量、流通與多樣性,都與早年不可同日而語。在這個背景下成長的世代,視野其實遠比先前廣闊。

 

不錯,倘若要講個案,每個世代都有知識極豐富跟極貧乏的人物,但就整體而言,在我看來,年輕世代的普及歷史知識其實是比較好的。

 

而且我還認為,整個臺灣社會的歷史視野,是在持續進步當中。別的不說,即使出版業長期不景氣,但每年都還是有大量歷史普及著作推陳出新,深度廣度日新月異,更不乏優秀學者執筆的作品,充分說明社會大眾對於普及歷史知識的需求是多麼龐大。

 

的確,這些普及歷史讀物良莠不齊,頗有誤導之作,但話說回來,又有哪個領域的大眾普及讀物不是這樣?重點是,知識的消費規模已經建立起來,消費大眾的眼界也已經打開,即使作品有些參差不齊,只要披沙揀金,其中總是會有許多佳作,留給有心探詢的讀者。這樣不就好了嗎?又有什麼理由抱怨年輕人「歷史知識不好」?

 

如果有人真的認為年輕人普遍「歷史知識不好」,容我大膽推想,其原因並不在於年輕人的歷史知識真的「不好」,而是其歷史知識太豐富、太多樣,跟批評者早年習知的那套架構根本是兩回事。批評者卻以為那套架構就是歷史知識的全部,殊不知洞穴之外別有天地。

 

於是,他們的直觀反應,就是說年輕人被「去x國化」的教育所毒害,導致「歷史知識不好」。這跟某大國常將不符該國正統史觀的說法稱為「歷史虛無主義」,是類似的思維。

 

實則,別人既不是「虛無主義」,也不是「知識不好」,而是一整套知識架構都長得不一樣,雙方的認知圖景差異實在太大。打個比方,即使最優秀的當代學人,如果突然被丟到兩百年前,大概也會被說是學術淺陋,竟然不會作最基本的八股文章。

 

附帶一提,就我個人的觀察,越會抱怨「年輕人歷史知識不好」的人,自己的歷史知識往往也就越不怎麼樣。他們屢屢會以年輕人缺乏一些記誦性知識(?),來當作不知歷史的例證,但他們自己能夠背得出多少人名、地名、朝代名?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可疑的事。

 

舉個例子,不用苛求太冷僻的題目,單單是要這些人解釋一下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幾個政權是什麼關係?我敢說,在沒有查對資料的情況下,這些人起碼有一大半答不上來。

 

當然可以說,這幾個政權的關係很容易就可以查到,即使無法憑記憶直接陳述,實際上也無傷大雅,不能以此當作「歷史知識不好」的例證。畢竟,普及歷史知識的好壞,關鍵是整體的大框架,而不是個別名詞記不記得。

 

是啊,我同意。不過,既然如此,那又有什麼理由指責年輕人「歷史知識不好」?就算真的有些年輕人背不出個別人名好了,那連整個朝代都不記得的人,豈不更嚴重?說到底,會批評年輕人歷史知識不好的人,究竟是真心關切歷史知識的傳承,抑或只是對己方意識形態工程日趨失敗感到苦惱?我非常懷疑。

 

利申:我不年輕。

 


本文轉載自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

 

推薦閱讀:

【陳昭南專欄】衆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彭帥」己在鐵窗欄栅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