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國際】中國報復來了!立陶宛貨物運上海被拒卸貨 海關系統內「沒有這個國家」

一家向中國出口木材的立陶宛公司在中國上海港口被拒絕卸貨。圖為上海洋山港貨櫃碼頭。 圖 : 翻攝自中國海關

據《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 LRT )等多家立媒和《波羅的海時報》昨( 2 日)報導,立陶宛出口商報告說,中國海關傳似乎已將立陶宛自電子作業系統中移除,貨物無法在大陸清關。立陶宛產業聯合會主席楊努列維丘斯( Vidmantas Janulevičius )證實此事。立陶宛外交部稱,正就此事尋求與歐盟進行協調,集體反制北京。

 

上述多家媒體均援引立陶宛新聞網站《15min》稱,一家向中國出口木材的立陶宛公司在中國港口被拒絕卸貨,在中國大陸的貿易夥伴無法為他近日抵達上海的貨物清關,因為在當地海關電腦系統內,自 12 月 1 日起就不再有「立陶宛」這個國家。這名木材出口商稱,數名中國代理商告訴他立陶宛「被刪除」的消息,而且除了上海,其他港口也有貨物無法清關的問題。

 

他的中方夥伴向他轉述海關的說法,亦即貨物只要與立陶宛有關聯,就會被中方拒收。實際案例也顯示,貨櫃可以從德國或任何其他歐盟國家啟程,但只要有任何文件或「證據」顯示貨物與立陶宛有關,就無法進入中國港口。相關資訊獲立陶宛規模最大木材貿易商之一 Sprusas 證實。

 

楊努列維丘斯指出,歐盟是共同市場、政治共同體,中國將立陶宛自地圖抹除,未來難保不會有其他國家面臨類似遭遇。他也預測,中國官方對外可能將給立陶宛設下的貿易障礙詮釋為「誤會」或「意外錯誤」,但暗中繼續製造麻煩,如俄羅斯在阻礙中東歐國家減少對其石油、天然氣依賴時慣用的兩面手法。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稱,立陶宛外交部也證實,立陶宛出口商在中國正面臨問題。據報導,立陶宛外交部稱,已獲悉立陶宛在中國進港清關可能遭遇人為阻礙,正在與立陶宛公司聯繫,並從中方收集有關限制的消息,與歐盟委員會進行了聯繫。

 

立陶宛中國貿易協會( LCTA )執行長拉德維拉維丘斯( Rokas Radvilavičius )告訴《波羅的海通訊社》( BNS ),中國官方目前未正式發布禁止進口立陶宛貨物,但相關禁令不排除是「內部指示」。

 

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長阿爾莫奈特( Aušrinė Armonaité )則說,針對中國這類的貿易干擾已超前部署,將協助遭波及企業取得必要的周轉資金、提高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擔保額。但直接補償損失並不合理,沒有理由要納稅人進一步承擔企業經營高風險市場的後果。她還提到,立陶宛與中國的經貿難題需歐盟介入、集體應對。

 

立陶宛外交委員會主席帕維里歐尼斯( Žygimantas Pavilionis )向當地媒體表示,專制集權政體本來就無所不用其極,因此經營相關市場的企業要有承擔風險、為自己所做決策負責的準備。

 

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日前接受《立陶宛國家電視台》( LRT Televizijos )專訪時提到,中國「以經逼政」,實務上甚至會避免將相關手段檯面化到官方政策或措施的層次,以儘可能規避世界貿易組織( WTO )的約束。中方的作為不過是再度驗證,立陶宛必須與遵守法治原則、國際協議的經濟體發展關係,避免非必要風險。他也透露,近期規劃訪問南韓、日本,供應鏈議題屆時將是會談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立陶宛中國貿易協會的資料,儘管農林牧等產品受雙邊外交風波衝擊,對中輸出受阻,生物科技等技術門檻較高的產品,則幾乎不受影響。

 

最近立陶宛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和反覆交涉,允許台灣當局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引發中方憤怒。不過,立陶宛獲美國一連串具體行動支持,包括提供總價值達 6 億美元的信貸和擔保、擴大進口立陶宛農畜產品、強化在高科技等領域的投資貿易合作。雙方 11 月下旬並首度舉行高階印太戰略對話。

 

針對立方這一觸碰中國底線的舉動,中國外交部 11 月 21 日正式宣佈將中國和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 11 月 25 日發佈通知,因技術原因,領事業務自 25 日起暫停。恢復時間另行通知。

 


本文轉載自新頭殼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

 

推薦閱讀: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李安、金馬、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