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8日是二二八事件的七十三周年,亦逢林宅血案四十周年,漸漸隨著時間消逝的生命與記憶,最終也留在台灣大大小小的日曆之中,成為眾人期盼的二二八連假。台北、桃園、台中、雲林等各地方今日皆有相關的紀念活動,以悼念二二八受難者並致意受難者家屬,期盼以記取歷史傷痛學習不再重蹈過去所發生的悲劇。
二二八,意味著台灣人民爭取人權及自由價值的開端,而台灣民主則如同火炬上的微光,一棒接著一棒的點亮希望。對於許多台灣人而言,二二八已是留在教科書裡的歷史事件,又或者是一次連假的時機,每年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我們這個日期的原因,難道就只是為了讓我們記取教訓而已嗎?
二二八口誤八二三 是無心之過還是劣根性暴露?
昨(28)日高雄市長韓國瑜出席二二八紀念追思會,在致詞中將「二二八」口誤為「八二三」,並將台灣女性革命者「謝雪紅」口誤為「王雪紅」,並不是致歉或愛與包容就能輕描淡寫而過的失誤,而是代表這些血流過的痕跡在這些人眼裡只是形式上的虛應故事而已,什麼期盼告別仇恨、告別對立根本只是致詞的漂亮句子,但殊不知,這種毫不掩飾的漠不關心才真正是多數台灣人的實態,畢竟年復一年的日子也變成一種固定的常態了。
所謂的「紀念」不只是當事的人物追思或悼祭,而是將對於事件的留存變成一種文化的象徵,習慣刻意地提醒自己、提醒社會甚至是提醒未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惡不會消散,而是要不斷的被處理、被面對,一步一步解開關於時間的心結。設立一個特定的時間做為紀念的意義,不單是撫慰受難人的心靈,傳達他們心聲的必要之舉,更是要求整個社會一起思考,若當我們遭遇同樣的事件或痛苦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而不是僅僅以「不再發生」告誡世人,反之應要從傷痛和真相中摸索,為什麼不應該,也不能夠再發生。
以色列的大屠殺記憶
飽受大屠殺歷史洗滌的猶太人在以色列建國(1948年)的三年後,國會決議將猶太曆的尼散月(Nissan)27日,即逾越節一週後、以色列獨立紀念日八天前的這一天,訂為「大屠殺與(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日」。1959年,以色列國會亦通過《烈士暨英雄紀念日法》(Martyrs’ and Heroes’ Remembrance Day Law),以紀念反抗納粹及其幫兇的英雄,展現出以色列對大屠殺這項史實、大屠殺生還者及其後代的重視和敬意。雖然以色列內部針對大屠殺仍有許多歧義,但這就是德語所言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克服過去)的一種過程,也就是面對與和解。
2005年11月1日,聯合國也決議將1月27日訂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International Holocaust Remembrance Day),讓全世界紀念在希特勒(Adolf Hitler)帶領下,由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所發起的種族滅絕行動。時任聯合國祕書長安南曾表示,這樣特殊的一天是「提醒世人牢記大屠殺的普遍教訓的重要日子,對這一獨特的罪惡,不能簡單地讓它成為歷史並遺忘」。我們透過紀念的模式一再強調不能遺忘、不再重演的概念,但若我們未能從中學習這些「想起來」的意義,便只是一種形式的觸動而已。
轉型正義植入紀念文化 記得傷痛才能勇敢前進
而其中轉型正義就扮演著推動「紀念文化」的巨輪,台灣在2018年成立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宛如傳遞台灣轉型正義火炬的轉運站,深耕威權記憶並挖掘真相。在了解被害者的遭遇時,我們更應該釐清「加害者的責任」,以真相和史料揭露過去。促轉會也是我們避免逃避歷史的一個窗口,讓我們正視錯誤和問題,並成為台灣民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歷史養分。昨(28)日,蔡英文總統宣布為配合促轉會工作,國安局必須要在一個月內完成檔案解密工作,使得台灣轉型正義進程更加快速和完整,填補了多年以來史實的缺漏。
曾經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悲劇不會改變,但我們卻不能視若無睹,更不能輕蔑以對,記憶會隨著時間斑駁,但惡行造就的血腥絕不會被沖淡。我們一向為我們的民主自由價值感到驕傲和自豪,卻忘記了這些追溯和反省的必要,一旦我們掉以輕心,忘記這些努力堆疊民主和自由的靈魂,那我們終將成為下一部歷史裡的罪人,如今的台灣就深陷在這樣的窘局中。不是「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而是我們忘記要想起來,在一直不願提起的社會當中,我們失去的不只是挖掘真相的機會和那些珍貴的聲音,更重要的是我們都被剝奪了不停去記得傷痛的能力。
不去碰觸的傷疤不代表消失了,就像不去正視問題不意味著問題解決了,不去記得也不代表這樣的過去不曾發生。在我們不斷要求轉型正義的改變時,更應該重視自己面對紀念日的文化定位和價值的處理。從根本上了解紀念日的意義並策動實質的改變,才能真正有效促進台灣社會的和解及人權的發展,否則最終也只是流於形式上的表徵,為歷史蒙上第二層灰紗。
=========================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