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台中市政府突然發出一則公告:「臺中市政府青年事務審議會設置要點,自即日停止適用」,由前任市長開辦、營運不到兩年的青年事務審議會就此走入歷史,引起國民兩黨的青年代表不滿。
青年事務審議會(簡稱青審會),是2016年時任台中市長的林佳龍所設立的青年參政機構。青審會營運兩年已逐漸成熟,不分職業向社會大眾開放的特點,吸引來自各個行業的青年加入,使議會呈現多樣化,也讓市政更加貼近市民生活。
2月18 日,青審會總召林楷庭投書獨立評論在天下,向台中市府開出第一槍,隨後公視、中央社、聯合等媒體跟進報導,曾任國民黨中常委的現任青年代表劉昱佑也在臉書上公開撰文質疑。
面對各方的反對聲浪,台中市府仍舊一意孤行,堅持「青審會不是被消失,而是轉型」的說法。但真的如市府所說,青審會是進行轉型嗎?恐怕不是如此。
青審會究竟是「被轉型」或是「被消失」?
一月底,市府教育局發出一紙開會通知單召集青審會幹部會議。會議中教育局宣布青審會將做轉型,交由勞工局、經濟發展局成立全新主責單位來規劃,但上述兩局處卻無派員與會,教育局也無法說明轉型方向及時間表。直至今日,青審會的轉型計畫依舊毫無下文。
而台中市府給出的三個取消青審會的理由,也遭到各方質疑。教育局指出,各屆青年代表參與度低,活動參加率也不盡理想,但卻沒有考慮到會期與活動舉辦時間通常與學生考試、上班族工作時間衝突。青審會成員皆非正職,而是兼任,當然不可能每次都為了無給薪的會議而向學校或公司請假。況且,即使是全職的台中市議會,平時開會的出席率又有多少呢?台灣的議會,從地方到中央,有多少民意代表根本就鮮少出席會議呢?
除此之外,市府還聲稱青審會的專業度及效能有待提升。但實際上,青審會開辦已近兩年,其中提出不少建言,成功使政策實施更加貼近市民。且在這段時間,也培養出許多青年人才,包括國民兩黨新科議員們。
青年的代議品質有比市議會差嗎?
這讓人不禁想到,除了政治因素以外,青審會的撤銷是否也代表了社會對青年的不信任?就如同上篇文章《我們的政府真的重視青年嗎?》裡所質疑的,青年基金會執行長謝艾樺所說,「雖然這個社會認同青年非常重要,但卻又對他們抱持不信任感。」她也提到,「在青年發展法的相關會議上,討論到各級機關應該要有青年諮詢委員會時,甚至有教授坦言,他覺得青年代議的品質不好。」
這些讓青年在各方面都被以放大鏡檢視,尤其在參政上,時常因為年紀而遭受質疑。不過,年紀是衡量個人能力的唯一標準嗎?為何社會總是以寬厚的眼光看待較年長的全職民意代表們?無論他們是否時常缺席會議,或是提出各種荒腔走板的政策,也堅信他們「有在為人民做事」。但大眾總是對於領同樣薪水的青年民代們,甚至是無給薪的青年代表,報以更高的檢視標準。
所以,我們真的重視青年嗎?這個社會對於青年到底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呢?上月底,數位青年代表舉行記者會,抗議市府擅自解散青審會。台中市教育局回應,轉型期間將組成「青年諮詢委員會」。但轉型之後呢?要如何轉型?所謂的「青年諮詢委員會」恐怕只是市府的權宜之計,青年議會將不再回來。
參考資料:人去政息? 台中青審會「轉型」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