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人家的飛機不是針對臺灣」這種說法,基本上沒有太大意義。當年的納粹德國,又何嘗有針對捷克斯洛伐克?
只不過,在「元首」擘劃的帝國願景當中,捷克斯洛伐克會跟著其他國家一起被席捲,如此而已,但這不會改變捷克斯洛伐克被當成獵物的事實。「不是針對臺灣」這種說法,就跟「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的諸位我都想打」差不多。
事實上,正因為「不是針對臺灣」,所以對抗局勢也絕對不會因為臺灣屈服就停止。如果覺得天朝上國會就此滿足,那就未免太小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了。擴張的狂潮會持續,就像「元首」並未在吞噬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停下腳步。在這種情況下,倘若臺灣屈服,反而會把自己推進更危險的處境。
原因在於:這時的臺灣,等於是把資源與戰略位置拱手資敵,用來對付原本的盟友。於是,這恰恰構成了盟友必須攻擊臺灣的理由。正如二戰時的英國,必須攻擊投降納粹之後的法國。
邱吉爾在戰後寫下的回憶錄當中,特別描述了英軍攻擊先前的盟友時心情很苦惱,但這顯然不影響他們執行命令。從頭到尾,這就是無關個人情感的事,而是基於國家利益的冰冷計算,就像邱吉爾對於攻擊行動寫下的那一句總結:「我們採取的措施,已經把法國海軍從德國的主要考量中消除」(the measures we had taken had removed the French Navy from major German calculation),冷靜、犀利、毫無暖意。
一言以蔽之,正因為不是針對你,所以你投降也沒有用。堅決抵抗,還只要面對單一方向的敵人就好;投降屈服,反而會變成要同時承受敵人的奴役、以及盟友的攻擊。作為身處戰略搖滾區的前線國家,臺灣其實是沒有什麼選擇的。
註:以上引文出自Winston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ir Finest Hour”,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1949. p237。
有關二戰時英國攻擊法國海軍的行動,請參拙文《敵人的奴役,盟友的攻擊》(留言處),茲不再贅。
附註:《敵人的奴役,盟友的攻擊》
本文轉載自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本文僅代表作者意見,若有任何指教,歡迎來稿)
【六都春秋】臉書:https://goo.gl/hshq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