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春秋

AI崛起,資訊安全要怎麼做?

全球貿易成長與台灣出口崛起

  1. 全球貿易量增長
    • 預計2025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至3.4%,比2024年的3.1%更進一步。
  2. 台灣出口增長
    • 在AI應用浪潮推動下,台灣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穩居全球供應鏈的重要角色。
  3. 資安風險挑戰
    • AI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資安風險,成為企業當前最大的挑戰。

台灣企業AI準備度分析

  1. AI準備度不足
    • 根據AIF與Google調查,台灣企業AI準備度平均指數為54.08,執行力與資安應對策略亟需提升。
  2. 資料外洩憂慮
    • 27.1%的企業表示,AI應用過程中最擔心的問題是資料外洩風險。

AI資安風險與對策

  1. 新型資安威脅
    • 深度偽造技術(Deepfake)與精密網路釣魚攻擊,對企業財產與聲譽造成嚴重威脅。
    • 預計2025年,全球物聯網裝置數量將突破320億台,缺乏安全機制的設備成為潛在漏洞。
    • 雲端環境中的錯誤配置與不安全API仍是主要弱點。
  2. AI輔助防護技術
    • AI威脅偵測系統可自動辨識異常活動,即時封鎖潛在威脅,降低安全團隊負擔。
    • 雲端原生安全平台(CNAPP)能強化多雲環境下的數據保護,各雲端平台需兼顧創新與安全。

法規升級與企業壓力

  1. 國際法規趨嚴
    • 歐盟數位營運韌性法(DORA)及新標準(ISO/IEC 27040)提出更高數據完整性與災難復原要求。
  2. 企業責任與挑戰
    • 違規可能導致罰款與信任危機,企業需持續投資資料保護,避免AI應用過度依賴帶來的隱私與數據風險。

台灣AI算力發展助力

  1. AI算力池建構
    • 企業與數發部合作打造AI算力池,提供最先進AI運算服務。
  2. 硬體與軟體整合
    • 與Supermicro合作搭載NVIDIA與AMD GPU,透過GWS AI Cloud平台提供企業專屬AI運算系統。
  3. 全面資安機制

AI與資安的雙刃劍:挑戰與機遇並存

  1. 資安前置思維
    • 企業在AI技術導入的初期就需考慮資安議題,將防禦機制內建於技術架構中,而非事後補救。
  2. 跨部門合作
    • 資安不僅是IT部門的責任,應涵蓋業務、法務、人力資源等全企業層級,形成綜合性的防護網。
  3. 培育資安與AI人才
    • 未來,資安與AI將深度交融,企業需積極培養能同時掌握這兩項技術的專業人才,搶占先機。

未來展望

在全球AI浪潮下,台灣企業不僅迎來出口成長的機會,也需應對資訊安全與法規挑戰。如何在創新與安全間取得平衡,將是台灣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AI與資安是一場「雙刃劍」的博弈。企業若能將AI技術融入資安戰略,不僅能有效防範威脅,還能在市場中建立可靠形象與競爭力。然而,只有持續強化內部能力、遵循法規與倫理,才能真正駕馭這股技術浪潮。

 

衍伸閱讀-了解更多關於雲端&資安防護: